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超市里,老干妈和速冻饺子与披萨饼同台竞技;街头公交印着 “Nihao China” 和长城图案 ——

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超市里,老干妈和速冻饺子与披萨饼同台竞技;街头公交印着 “Nihao China” 和长城图案 —— 这个比武汉还小的欧洲岛国(面积 316 平方公里),正被中国移民悄悄改变模样。最新数据显示,近年马耳他获批移民中 87% 是中国人,网友调侃 “快被华人‘承包’了”。这个地中海小国凭啥成了香饽饽?一、一本护照走天下,50 年交情暖人心

马耳他最诱人的莫过于 “欧盟 + 申根 + 欧元区 + 英联邦” 四位一体身份,手持它的护照能免签 184 个国家,商务人士说走就走。但更让中国人动心的是两国半个多世纪的情谊:1964 年马耳他建船坞求欧洲帮忙被拒,中国不仅送 1 亿援助,还派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两位工程师甚至长眠于此,如今当地中式墓碑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铭牌仍清晰可见。
这份情谊延续到今天:1994 年合建的地中海中医中心成了网红打卡点,公立医院能扎针灸,夜市里拔罐刮痧成了外国人追捧的 “东方秘术”。2025 年春节,圣朱利安斯市的侨欢晚会上,舞龙舞狮引来当地人欢呼,饺子摊位前排起长队,金发姑娘穿旗袍逛集市的画面随处可见,难怪移民说 “像在国内过节”。
二、20 万欧元移民费涨一倍!账本里的甜蜜负担

“一人申请,全家四代移民” 曾让马耳他火出圈。但 2025 年新政一来,移民成本直接翻倍:租房模式总成本从 11 万欧涨到 20.2 万欧,购房门槛从 30 万欧提至 37.5 万欧,政府申请费还多收 1 万欧 / 人。
生活开销更得精打细算:马耳他淡水靠海水淡化,水费是国内 3 倍,每月光水费就得 100 欧元;一颗白菜 20 元人民币,想天天吃家乡菜得掂量钱包。首都瓦莱塔房价每平米 3 万人民币,比上海郊区还贵,核心区租金一年涨了 37%。
但教育账算下来很诱人:公立学校 16 年免费,私立学校年学费 4000 - 1 万欧元,仅是上海国际学校的三分之一。有家长算过,从小学到高中能省 150 万人民币,这成了很多家庭咬牙移民的理由。
三、华人生存图鉴:从开餐馆到搞金融,快乐教育让人愁

早期华人靠开餐馆、超市扎根,如今 38% 仍在旅游服务业打拼,但金融科技领域异军突起 —— 持有 CFA、ACCA 证书的华人五年增长 240%。深圳姑娘 Lily 把国产智能家居经马耳他自由港中转南欧,清关时间压缩到 48 小时;前华为员工张律师开了首家华人律所,帮中国企业拿欧盟牌照。
不过隐形门槛不少:英语流利是基础,想进管理层还得懂点当地 Semitic 语系词汇。文化差异更磨人:马耳他推行 “快乐教育”,孩子作业少到中国家长着急,有妈妈想报补习班,反被本地家长质疑 “破坏氛围”,只好偷偷找华人老师加餐。

医疗方面公立免费但预约要等两周,65% 华人不得不买私立保险。社交圈也尴尬:老一辈靠同乡会抱团,年轻人吐槽 “融不进本地圈,又离国内朋友圈太远”。有人本想逃离 996,结果开超市从早忙到晚,收入还没国内白领高。移民不是跟风 “买国家”,适合自己最重要
马耳他的慢生活确实香:犯罪率低,人均寿命 81.5 岁,地中海阳光沙滩全年在线。但 20 万欧元门槛、高涨的生活成本,让它更适合家底殷实想养老,或为孩子教育铺路的家庭。
毕竟移民就像穿鞋,别人穿得舒服不代表适合你。你觉得花 20 万欧元移民值吗?如果是你,会为教育选择出国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