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发出全球通缉令,逮捕中国芯片科学家陈正坤,现在怎么样了?

2020年,美国发出一份通缉令,目标直指中国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陈正坤。这位天才芯片工程师,曾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做出

2020年,美国发出一份通缉令,目标直指中国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陈正坤。

这位天才芯片工程师,曾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做出过巨大贡献,却被美国视为心腹大患,遭到通缉逮捕!

美国为何如此疯狂地想要抓住他?

触碰了美国的“逆鳞”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对待高科技人才的态度一向是“得不到就毁掉”。

而我国的“芯片大佬”陈正坤,同样触碰了他们的逆鳞。

陈正坤毕业于台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赴美读博,曾先后加入台湾瑞晶和美国美光。

在美光的十年里,他主导过32纳米DRAM技术优化,让芯片功耗降低三成。

靠着非凡的贡献,陈正坤从普通工程师一路做到台湾区总裁。

但位置越高,陈正坤越能感受到技术垄断的憋屈,自己辛辛苦苦实现的成果,在“专利”面前,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尤其是美光收购瑞晶后,对方明确叫停他推动的“技术本土化”项目,这让美国打压中国芯片发展的企图暴露无遗。

陈正坤愤而辞职,递交辞呈那天,他什么都没要,只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心得塞进包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得做真正属于自己的芯片。”

2016年,刚成立的福建晋华向陈正坤抛来橄榄枝,希望能和他共同打破DRAM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

而当时,全球95%的DRAM市场被美日韩企业把持,本土企业夹缝中求生已是奢望,更别提什么优厚待遇了。

可即便如此,陈正坤还是欣然答应。

当他带着三名老同事赶来时,发现厂房还在建设,设备要从国外调运,团队只能先在临时板房里做模拟实验。

DRAM芯片被称为“电子设备的记忆中枢”,32纳米制程是当时的技术门槛,陈正坤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良率。

初期样品合格率只有60%,远达不到量产标准。

为了找到问题根源,他带着人连续一周守在光刻机旁,每小时记录一次参数,最后发现是光刻胶涂布不均匀导致的误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调整涂布速度;而要调整涂布速度,就要在微米级精度里找到平衡点。

为此,他们光测试就做了两百多次。

2017年2月,经过一年努力,此时厂房已初具规模,而陈正坤也正式出任晋华总经理。

一上任,他就大力推动晋华与台湾联电合作开发技术,按协议晋华提供设备、支付开发费,成果双方共享。

可就在技术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时,美光突然在2017年底提起诉讼,声称陈正坤团队“窃取商业机密”。

这波指控来得十分蹊跷,因为当时晋华的32纳米技术已完成原型开发,测试数据显示性能接近美光同代产品。

而DRAM作为5G设备的核心存储部件,一旦中国实现自主量产,将直接冲击美国企业的市场地位。

这哪里是窃密,分明是怕被超越,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芯片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玩起了脏手段。

层层加码的打压

面对美光的无端指控,陈正坤也没有选择和流氓讲道理,而是主动出击。

2018年1月,晋华和联电在福州中院反诉美光专利侵权,7月法院裁定美光26种芯片在大陆临时禁售。

美国政府放出去的狗,咬人没成,反倒被踹了一脚,这帮政客顿时气急败坏。

9月,联邦大陪审团指控陈正坤等人“共谋经济间谍罪”;

10月,晋华被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美企不得再提供设备和技术;

11月,司法部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随着人身制裁、出口管制的大棒纷纷落下,晋华的生产线状况开始不容乐观。

因为美系设备厂商突然撤走工程师,工厂关键零部件断供,刚投产的厂房被迫停摆,晋华前期投入的60亿美元,眼看就要打水漂。

但陈正坤没慌,带着团队拆解进口设备,尝试用国产部件替代。

没有专用蚀刻机,就改造普通机型的电路控制系统;缺少检测设备,就自主开发测试软件,硬生生把生产线维持了下来。

陈正坤与团队度过了艰苦卓绝的两年,怎料2020年10月,局势又变。

原来,合作方台湾联电没能顶住压力,突然与美国司法部和解,承认了“侵犯商业秘密”的罪名。

这下,台湾联电不仅支付6000万美元罚款不说,还得协助美国政府一同调查晋华。

联电的倒戈,顿时让晋华陷入孤立,更糟的是,美国在当月发出全球通缉令,指控陈正坤“主导技术窃取”。

那时陈正坤正在深圳对接国产设备供应商,接到消息时,他只是把刚拿到的设备参数表折好放进兜里。

团队成员后来回忆:“他只说了句‘继续干活’,好像通缉令跟自己没关系。”

其实陈正坤心里清楚,对方要的不是“正义”,而是掐断中国自主DRAM的研发进程——

毕竟当时晋华的25纳米技术已取得突破,良率提升到90%,距离量产只有一步之遥。

打破技术霸权的枷锁

在芯片技术突破的同时,陈正坤在法律方面的反击也在推进。

自诉讼以来,美光一直试图将指控的“核心机密”,渲染为庭审的关键,声称晋华使用的“动态存储单元设计”源自其专利。

但陈正坤团队对此早有准备,2024年2月的美国联邦法院庭审现场,律师提交了一份特殊证据。

那是一篇于1988年在《电子学报》上刊登的论文,作者正是陈正坤。

论文详细阐述了一种“新型动态存储单元结构”,与美光声称的“机密技术”核心原理一致,而这篇论文发表时,陈正坤还在台大读书,远未进入美光工作。

重要的是,美光相关专利的申请时间比论文晚了近十年,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

法官最终裁定:美光无法证明晋华盗用技术,晋华无罪。

这个判决让美国的指控彻底站不住脚,原来所谓的“经济间谍罪”,从头到尾都是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借口。

工信部对此回应:用“可能使用了美国技术”这种模糊理由实施管制,根本站不住脚。

与此同时,被美政府当枪使的美光也无力再持续这场纷争了。

在经历连续五个季度亏损后,占其营收14%的中国大陆市场成了这家美企的“救命稻草”,若持续对抗,他们的损失只会更大。

所以,美光主动与晋华达成全球和解,双方撤回所有诉讼。

美政府见大势已去,也不得不在2024年正式撤销对陈正坤的通缉令。

这场战斗,最终还是我们胜利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