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制裁中企,但没想到,这招竟逼中国破局了

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一项新规,将实体清单制裁范围扩大到被制裁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这一招“穿透式打击”瞬间让中国关联企

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一项新规,将实体清单制裁范围扩大到被制裁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这一招“穿透式打击”瞬间让中国关联企业卷入制裁漩涡,对此,美国媒体直言这是切断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最后一搏。但没想到的是,这场看似窒息的围堵,反而成了中国科技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催化剂。

时至今日,实体清单的性质早已偏离初衷。这份1990年代美国商务部为管制进出口设立的“本地标记系统”,在拜登政府时期演变为“科技战武器”,他离任前一个月突然将136家中国实体纳入清单,其中80%涉及半导体领域。当时外界以为特朗普上台后会调整政策,毕竟他曾罕见允许英伟达对中国出口替代芯片,美国企业甚至期待部分制裁松绑换合作回暖。但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如今,新规彻底撕下伪装:只要母公司被列入清单,其持股50%的子公司、子公司持股50%的孙公司全部“连坐”。美国商务部直言这是为“堵上漏洞”,防止中国企业通过股权架构调整规避限制。美媒测算,仅中国就有近3000家关联企业受影响,连一些主营服装贸易却间接持股科技公司的企业都被卷入。这是宁可错杀一千的极端做法?

讽刺的是,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雷蒙多离任前的“中国发展非常震惊”言论,如今成了制裁升级的注脚。当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让美国感到威胁,所谓“国家安全”不过是技术霸权的遮羞布。面对这场全链条封锁,中国的反击早已不是被动应对。2020年特朗普首次制裁时,中国就启动1.4万亿元半导体产业投资,后续追加的数千亿扶持资金精准投向设备、材料等“卡脖子”环节。《反外国制裁法》细则落地后,一套“法律+产业+资本”的反制框架迅速成型。最直观的成果正在显现,中芯国际在制裁倒逼下将14纳米工艺良率提升至国际主流水平,实现稳定量产。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已达50%,从光刻胶到刻蚀机的本土供应链雏形初现。H20禁售事件更具标志性,事件后国内企业本土芯片采购比例首次突破50%,某头部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现在设计芯片时,首先考虑的是国内产线能否生产。”

黄仁勋两年前的警告正在应验:“美国的制裁反而加速了中国科技自主化。”这种“坏心办好事”的逻辑背后,是技术霸权的悖论,当核心技术无法通过外部获取,中国企业反而摆脱了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现在的悬念或许是,当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从50%迈向70%,当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持续突破,美国这份约3000家的制裁清单,最终会成为中国科技自立的“军功章”吗?1960年代苏联撤走专家,中国造出了原子弹;今天的科技封锁,或许正在催生一个更强大的自主创新生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或许会证明,试图用霸权遏制发展的国家,注定会成为对手最强的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