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距离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公里。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我国当初为什么要上马建设葛洲坝水电站呢?第一是葛洲坝位于长江中游,建设葛洲坝水电站可以缓解华中地区的电力短缺。第二是战略考量,1970年,武汉军区与湖北省革委会联合向中央提出修建葛洲坝的申请,主要目的是缓解湘西、鄂西、豫西、川东等地区的工业和农业用电需求。当时这些区域正处于三线建设高峰期,电力供应紧张,葛洲坝的兴建可有效解决该地区的用电需求。
而且葛洲坝虽然也在宜昌市,但距离三峡地区较远,可避免战时原子弹爆炸导致下游淹没的风险。同时,其建设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反调节功能,确保航运和发电的稳定性。葛洲坝工程的代号为什么是“330工程”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葛洲坝工程被称为“330工程”源于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乘船视察长江葛洲坝坝址的历史事件。此次视察奠定了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基础,因此该工程以这一日期作为代号。当年的3月底,毛泽东主席乘“江峡”轮视察葛洲坝坝址,1970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明确其葛洲坝工程的定位为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项目。
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距离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公里。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我国当初为什么要上马建设葛洲坝水电站呢?第一是葛洲坝位于长江中游,建设葛洲坝水电站可以缓解华中地区的电力短缺。第二是战略考量,1970年,武汉军区与湖北省革委会联合向中央提出修建葛洲坝的申请,主要目的是缓解湘西、鄂西、豫西、川东等地区的工业和农业用电需求。当时这些区域正处于三线建设高峰期,电力供应紧张,葛洲坝的兴建可有效解决该地区的用电需求。
而且葛洲坝虽然也在宜昌市,但距离三峡地区较远,可避免战时原子弹爆炸导致下游淹没的风险。同时,其建设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反调节功能,确保航运和发电的稳定性。葛洲坝工程的代号为什么是“330工程”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葛洲坝工程被称为“330工程”源于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乘船视察长江葛洲坝坝址的历史事件。此次视察奠定了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基础,因此该工程以这一日期作为代号。当年的3月底,毛泽东主席乘“江峡”轮视察葛洲坝坝址,1970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明确其葛洲坝工程的定位为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项目。
“330”既是对毛泽东主席视察日期的纪念,也体现了工程在长江水电开发中的历史地位。该代号在工程建设初期被广泛使用,例如葛洲坝集团前身“三三〇工程指挥部”即以此命名。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正式开工,历时18年建成。该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是中国水电事业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的存在。“330”代号由此成为几代建设者的共同记忆。330工程的决策背景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1958年,李先念曾表示愿担任三峡大坝负责人。1969年10月,毛泽东因国际形势变化,提出“在备战时期不宜修建三峡大坝”,转向修建葛洲坝低坝方案。
该方案既能避免战时被淹没的风险,又能快速地提升航运和发电能力。 葛洲坝工程的前期筹备:1970年4月提出设计要点,5月停建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将资源转向葛洲坝工程。1972年底因设计问题暂停施工,1974年10月恢复建设。工程采用分期导流、分二期施工方案,第一期于1981年完成大江截流和通航,第二期于1988年完成全部机组并网发电。工程数据:坝轴线长2606.5米,最高蓄水位66米,装机容量271.5千瓦(初期76.8万千瓦,后期增至120万千瓦)。土石方开挖579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042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7.38万吨。
作为三峡工程的组成部分,葛洲坝实现了长江干流首个大型水电站建设,为后续三峡工程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其21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水电站。现在有人就要问了:葛洲坝工程的建设周期为什么长达18年呢?这主要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工程规模与复杂度;作为长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承担着防洪、发电、航运等多重功能,涉及两江分流、船闸建设等复杂技术。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包含大江截流、通航及二江电站机组发电,第二期完成剩余机组安装和调试。但由于初期设计存在缺陷,工程在1972年暂停施工并修改方案。
葛洲坝工程这种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模式虽然延长了其建设周期,但也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还受到了当时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该工程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启动的,经历了政治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例如1972年因经济困难暂停施工,1974年恢复建设时又需重新的协调资源。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长江流域的关键工程,其建设对中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力与能源保障;葛洲坝拥有271.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有效缓解了华中地区工业用电紧张问题,至今仍提供稳定电力支持。 航运能力的提升;葛洲坝水电站通过优化长江航道通航条件。
技术突破与经验积累;葛洲坝工程的建设攻克了大江截流、泥沙淤积、大型机电设备制造等技术难题,为后续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经济与就业带动:葛洲坝工程建设期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设备制造、交通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运营后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防洪减灾作用;通过调节水库功能,减轻了洪水对下游威胁,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葛洲坝工程总投资48.48亿元,历时18年建成,其综合效益至今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是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葛洲坝工程对湖北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呢?防洪与航运改善:葛洲坝通过调节长江水位,有效减轻了葛洲坝下游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累计安全下泄超过4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有60多次,保障了长江经济带的安全。同时,工程改善了三峡下游至南津关河段的航道条件,使宜昌港的航运能力显著提升。葛洲坝电站装机22台,年均发电量160亿千瓦时,累计生产清洁能源近6000亿千瓦时。其电力供应覆盖华中、华东地区,为湖北省及周边省份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提供了稳定保障。 葛洲坝工程直接推动了宜昌市从峡江小城发展为现代化大城市,也是大三峡地区唯一经济发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