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离家的那天通常很忙,忙着往他后备箱里塞满东西,忙着嘱咐这嘱咐那,之后的下午,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里静得能听见冰箱嗡嗡响,回头看见老伴也坐在那里,手里拿着报纸,半天没翻页。
谁也没说话,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那一刻心里空落落的,曾经吵吵闹闹、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家,好像突然之间,就只剩下你和他,你看我,我看你。

后来明白这或许不是家空了,而是从父母这个角色里退休了,心里空落落的,是因为那个忙碌了几十年的身份,突然没了。
从孩子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们就上岗了,没有周末,没有假期,24小时待命,这份工长达二三十年,如今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相当于我们的这份工作圆满完成了。可人退休了,心里的习惯却还没退休。
我姑父是个很闷的男人,女儿出嫁后,没什么大变化,就是每天吃完晚饭,总要在家门口那条路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姑姑问他干嘛,他就说溜达溜达,消消食。

直到很久之后,他喝了点酒才说实话,原来,那条路,是他过去十几年等女儿下晚自习回家的地方,到了那个点,他的腿就自己走到那儿去了。
明白女儿不会再从路那头跑过来了,总会下意识地做多了饭,把一块肉夹到那个空着的座位前,总会像上班打卡,到点就想给孩子发个微信问问吃了吗,忙不忙。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想念,这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习惯,我们真正需要告别的,不是远行的孩子,而是内心那个停不下来的父母角色,请对自己说这份工,你打得很好,现在,你正式退休了。

孩子在家的时候,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他,聊他的学习,聊他的工作,聊他的身体,聊他的婚事,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现在,我们这两个老搭档,突然不知道该聊什么了。
有对老邻居,孩子去外地工作后,两口子的对话就只剩下三句,家里的气氛,安静得像个旅馆,他俩就像合租的室友,直到两个人为了点小事大吵一架,妻子哭着说这个家还有什么意思,你跟我还有话说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之间除了孩子,就再也没有别的话题了,沟通的桥梁,好像一下子被抽走了,后来,他们开始逼着自己,学着说点废话。
看妻子在追剧就凑过去问你追的那个剧,后来怎么样了,妻子看丈夫在摆弄棋盘,也过去说句你那个老棋友,今天又输给你了吧,聊的都是些没用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废话,让那个冷冰冰的家,重新有了人味儿。
你看我,我看你的尴尬,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解散育儿项目组,重新谈谈恋爱了,而恋爱的第一步,就是学着跟对方,说点开心的废话。

我们心里总有不可触碰的,那就是孩子的房间,哪怕他也回不来几次,我们还是会把那个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他的书、旧衣服,原封不动地放着,守着它,就好像守着自己的职责。
认识的一位阿姨,儿子结婚后,她就是这样,直到她想学国画,可家里哪哪都铺不开那么大的宣纸,老伴对她说别守着那个空屋子了,儿子在他自己家舒服着呢,这房子,也该轮到我们俩舒服了,一句话点醒了她。
两个人一起动手,把儿子的房间,改造成了洒满阳光的书画室,当阿姨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下兰花时,她笑着说,感觉自己不是谁的妈,也不是谁的老婆,她就是她自己。

清空那个房间,不是绝情,而是一场权利的交接,你正式将家的所有权,从孩子手里,交还给了自己,这才是对前半生最好的告别。
当那份长达三十年的工作终于结束,当那个父母的角色终于卸任,当我们把家里的空间还给自己,才有机会,安安静静地,重新看看对面那个和我们搭档了半辈子的人。
发现他/她的脸上,有你熟悉的皱纹,眼神里,却可能藏着你已经很久没见过的,那个年轻时的样子,所以当你们再次在安静的客厅里,你看我,你看你时,不妨微微一笑。
余生,请多指教,这不是结束,这才是属于你们两个人故事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