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富裕的国家,是怎样走向亡国的?

大宋开宝四年(971),当南汉被灭的消息传到金陵时,南唐后主李煜慌了。决定攻伐南汉之前,宋太祖赵匡胤曾让李煜牵线搭桥,劝

大宋开宝四年(971),当南汉被灭的消息传到金陵时,南唐后主李煜慌了。

决定攻伐南汉之前,宋太祖赵匡胤曾让李煜牵线搭桥,劝降南汉。但,南汉国君刘鋹颇具“骨气”,一口回绝,这才遭致战祸,为宋军十州兵马所灭。

此时,放眼天下,除了吴越、南唐与北汉,地盘尽归了宋。而李煜听命写信劝降南汉,已让宋太祖看到了南唐的软弱,下一个目标锁定了。

这下,轮到李煜面对要不要投降的问题了。

1、北宋离间计

惶恐的李煜赶紧命自己的弟弟、郑王李从善备厚礼,出使宋朝,企图抢在吴越国之前向宋朝表明忠心。

此次出使大宋,是李从善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汴京后,他拜会了宋太祖,转达其皇兄李煜愿自降仪制、做大宋臣子的想法。宋太祖不禁失笑,萌生了扣押李从善、逼李煜无条件投降的想法。

于是,打着爱惜人才的名号,宋太祖下诏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兖海沂等州观察使,要求他留在汴京为大宋效力。

消息传回南唐,李煜心知肚明。为了让宋太祖相信南唐皇室兄友弟恭,他三番五次给宋太祖上表,要求放归自己的弟弟,然而,通通如石沉大海,即便偶有一两封辗转递至御前,宋太祖依旧拒绝批复。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对南唐不战而降的战略目的,宋太祖一边命令细作往南唐散布李从善在宋朝沉溺酒色、乐不思归的消息,一边暗自屯兵长江北岸,作出随时准备进攻南唐的姿态。

由于李从善在南唐时已娶妻,宋太祖的操作无疑加重了南唐皇室内部的矛盾。李从善之妻为此时常闯宫向李煜哭诉自己的不幸,埋怨李煜错误的决策,使其一家被无情分隔。对此,李煜只能打断牙齿往肚里咽,夜深人静时作《阮郎归》,倾诉自己对李从善归家的期盼: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李煜的懦弱让侍中林仁肇内心不爽。林仁肇是两朝老臣、军中猛将,因胸前刺有猛虎,人送外号“林虎子”。尽管此时的他已身居高位,却依旧与士卒同吃同住,在军中颇孚众望。谈及他的战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早年在涡口与后周名将张永德的正面交锋。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亲征江南,林仁肇率部防御。当时,后周精锐主要屯驻在下蔡(今安徽凤台)、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一带,准备依靠新搭建的浮桥,实施渡江战役。林仁肇闻讯,亲率一千敢死士赶往前线,欲乘风放火。孰料,就在南唐水军准备就绪之时,风向突变,后周大将张永德趁势发动进攻,致使南唐遭遇“滑铁卢”。

危难之际,林仁肇不惧危险,单马殿后从容指挥大军后撤。张永德素以“善射”著称,见林仁肇泰然自若,遂张弓朝其射去。面对张永德凌厉的箭锋,林仁肇并不在意,只见他轻轻一格,便将张永德的箭矢统统打落,惊得对岸的张永德大叫:“敌有人,未可逼也!”

李煜对宋朝的退让和躲避,早就让林仁肇看不下去。

林仁肇认为,宋朝实际上就是过去的后周,若一味向敌人妥协,无异于自杀。他上疏李煜,恳请“独对”,希冀用单独面圣的机会,使李煜明白个中利害,及早挽救南唐国运。

南唐后主就这样跟江南一代名将会面了。

这次一对一的面奏,林仁肇十分珍惜。见到李煜的那一刻,他又是请命,又是献策。尽管南唐多年来对抗北方的战绩乏善可陈,他仍无比虔诚地告诉李煜,现在还有挽救的机会。他指出,在宋朝承继后周使命后,宋军就连年出兵,平荆楚、破后蜀、取南汉,看似实力大增,实则千里征伐,士卒难免受战争所累而处于全军疲敝的状态。若此时南唐出奇兵率先发起渡江作战,在长江以北建立根据地,再徐徐图之,或能扭转乾坤。

当然,林仁肇也清楚李煜的个性。为了成全这位国主对宋朝的“忠心”,他请求李煜在实施此项计划时,要先将其留在江南的亲眷悉数逮捕下狱,再向宋太祖上表指控林仁肇拥兵自立,这样便能使南唐、也使李煜置身事外,一旦计划失败亦不受牵连。

“陛下如果担心宋国问罪,可以对外宣称是臣起兵反叛。此战臣若成功,淮南归唐所有;臣若兵败,陛下可灭我满门向宋谢罪,以示陛下并不知情。”林仁肇说。

可以说,林仁肇在作出如此抉择之时,已经将个人乃至家族的生死置之度外,堪称南唐最后的忠义之臣了。然而可悲的是,李煜在听完林仁肇的肺腑之言后,认为以对方的能力,这项计划不仅无法实施,还容易引火烧身。所以,为了保全南唐、也为了保全林氏家族,李煜将林仁肇贬至洪州(今江西南昌),让其出任南都留守兼南昌尹,负责治理南唐的大后方。

李煜“雪藏”林仁肇,这可把宋太祖高兴坏了。不过,只要熟悉长江沿线军务的林仁肇活着,对大宋的统一事业而言始终是个威胁。

于是,一条针对林仁肇的毒计开始实施了。

眼见李从善在汴京安定了下来,宋太祖煞有介事地把他请入宫中,告诉他,林仁肇将军已在南昌城与宋朝使节达成协议,不日将启程北上,归顺大宋。你说届时林将军到来,大宋该以何种礼仪优待他?

南唐国家存亡,不仅关乎皇兄李煜一人之性命,更与整个南唐皇室,与自己这个第一次出使宋朝就被软禁的落难皇子息息相关。因此,怀着惶恐之心,回到下榻之处,李从善立即遣人去信南唐告知李煜,林仁肇怀有“贰心”。

另一边,林仁肇被贬之后,南唐内部论资排辈,名将之后皇甫继勋被公推出来担负守土之责。皇甫继勋是南唐猛将皇甫晖之子。当年皇甫晖在清流关之战中被宋太祖砍中脑袋,伤重而亡,皇甫继勋以烈士之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南唐有名的少将军。

按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皇甫继勋即便不如其父勇猛,也当思报效国家。然而,自从获得优厚待遇后,皇甫继勋就尽显一个“卖国贼”的无能。他十分嫉妒林仁肇的才华,又怕宋军万一南下灭唐会搅扰了他在金陵城舒适且奢侈的生活。因此,当李从善的信件传回南唐,他便抓住李煜不愿扩大事端的弱点,一个劲儿地劝杀。

尽管李煜对林仁肇叛国之事将信将疑,但还是以“不忠不义”的罪名,将这位南唐最后的名将赐死了。林仁肇死后,曾举荐过他的枢密使陈乔无不惋惜地哀叹:“事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死其所矣。”

陈乔的预见很准,林仁肇的冤死,令宋太祖感到一阵轻松。反之,李煜却没有在这起事件中得益,随着南唐国势日渐衰微,他的烦恼与日俱增。

2、内忧外患的李煜

林仁肇冤死半年多后,大宋开宝六年(973)七夕,已降尊为江南国主的李煜迎来了37岁生日。此时,宋太祖特命有司在汴水之滨加紧营建一幢江南风貌的深宅大院,并赐名“礼贤宅”,作为李煜北上归降的定居之所。

担心李煜不来,宋太祖又令翰林学士卢多逊为江南生辰国信使,南下为李煜贺寿并筹备江南国主北上迁居事宜。

卢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自小就是个“学霸”。而李煜号称江南“词宗”,文学功底更是深厚。两人一见面,李煜就被彬彬有礼且文采出众的卢多逊迷住了。不过,当卢多逊力邀李煜北上之时,这位江南国主还是保留了必要的清醒。他坚称自己身体有恙,怕离开江南后,李氏祖先无人祭祀,使自己背上骂名,更陷宋朝皇帝于不义。

李煜的托词说得滴水不漏,卢多逊也毫无法子。但卢多逊向来最善钻营,他十分清楚宋太祖一统天下的决心,也知道自己身为翰林学士的位高清贵,他决意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杀出一条血路。因此,在完成贺寿使命准备回国之际,卢多逊露出了狡黠的面目。

借着李煜为自己饯行的酒劲儿,卢多逊遣人告知李煜,来江南之前,宋朝皇帝曾令其收集天下图经,汇编准确无误的舆图造福百姓,但由于自己来江南这些日子得国主盛情款待,竟不意误了正事。如今若空手回去,恐遭杀身之祸,望国主助兄弟一把,交出江东诸州舆图,让兄弟完成皇命,不负天下百姓重托。

将江东各州图籍经典交给卢多逊,无异于间接助宋军攻唐,李煜死活不肯。但卢多逊早已拿捏了他想借臣服宋朝偏安一隅的心理,声称江南乃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挟李煜乖乖从命,否则待北方天兵一至,江南将永无宁日。

最终,在卢多逊三寸不烂之舌的巧逼下,李煜违心地交出了江东十九州的资料。而这些意外得到的资料,也使宋太祖看到了卢多逊的才干,始有大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