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香港真是多事之秋,9月17日,10名悍匪抢走65公斤黄金,搞出“黄金大劫案”;9月19日,一处建筑工地进行地基挖掘时发现炸弹,请来“拆弹专家”。
一、事件始末:施工触发历史危机2025年9月19日中午,香港港岛鲗鱼涌滨海街一处建筑工地进行地基挖掘时,工人在地下约10米深处发现一枚长约1.5米、重达1000磅(约453公斤)的巨型金属物体。经香港警方爆炸品处理课(EOD)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二战时期美军空投的未引爆炸弹。该炸弹外壳完整,内含约227公斤高性能TNT炸药,且带有前置和尾部引信,仍具有完整爆炸威力。由于炸弹位于闹市区,周边高楼密集,警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封锁现场并疏散18栋商业及住宅大厦的1900户居民,约6000人受影响。
为确保安全,警方采取“不移动、不引爆”原则处理炸弹。爆炸品处理课高级警司李展超表示,炸弹因年代久远,内部炸药可能因自然侵蚀变得极不稳定,贸然移动或引爆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团队计划通过切割外壳暴露炸药,再以焚烧方式逐步消耗炸药能量。为降低风险,拆弹现场设置了大量沙包和水沙包,用以吸收爆炸碎片并控制温度。整个拆弹过程从20日凌晨2时开始,历时近10小时,最终于当日11时48分完成。
事件导致滨海街、英皇道等主干道临时封闭,港铁鲗鱼涌站A、B出口一度关闭。香港特区政府运输署和港铁公司迅速调整交通安排,疏散完成后逐步恢复通行。民政事务总署开放15个临时庇护中心,并派出关爱队协助居民安置。警方全程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通报进展,确保信息透明,缓解公众恐慌。
此次发现的炸弹型号与2018年香港沙中线工程中发现的炸弹一致,均为二战时期美军ANM65型空投炸弹。专家指出,香港在战时曾遭受密集轰炸,地下仍可能埋藏未爆弹药。近年来,香港已多次处理类似事件,但此次炸弹规模及威胁程度罕见。事件凸显城市开发中历史遗留安全隐患的严峻性,也考验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响应能力。
尽管危机成功解除,但事件引发公众对工地安全筛查标准的讨论。香港警方呼吁施工方在动工前加强地质勘探和历史档案核查,避免类似风险。同时,政府计划优化疏散预案,例如增设更多临时庇护点和加强社区应急演练,以提升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协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