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蔡伦用废料改良造纸术 开启人类文明信息时代

咱天天用的纸,看着普通,可要是没有两千多年前那位叫蔡伦的人,说不定现在咱还得扛着竹简看书拿着丝绸写字呢!蔡伦这位东汉宦官

咱天天用的纸,看着普通,可要是没有两千多年前那位叫蔡伦的人,说不定现在咱还得扛着竹简看书拿着丝绸写字呢!蔡伦这位东汉宦官,没显赫家世,也没当过大官,却凭着一股子爱琢磨的劲儿,用废布树皮这些没人要的东西,造出了轻便好用的纸,直接把人类文明推进了一大步。

今儿咱就聊聊蔡伦和他的造纸术,看看一块废纸咋就改变了世界。先说说蔡伦是谁。他生活在东汉,具体生卒年没留下准信,大概在公元50年到121年之间。

虽说他是宫里的宦官,日常在宫廷里处理杂事,可他跟别的宦官不一样,总爱观察生活里的小事,脑子还特别活泛。那会儿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么个看似普通的人,后来能成造纸术改良者,被全人类记在心里毕竟,他的发明,让文化传播从奢侈品变成了家常菜。在蔡伦之前,古人记点东西可太费劲了。

有钱人家用丝绸写字,丝绸是软和,写出来也好看,可那价格,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大规模用来抄书传知识了。穷苦人家或者官府存档,大多用竹简,把竹子劈成一片片的,在上面刻字或者写字,写完了再用绳子串起来成册。

咱想想啊,要是想写一部史记那么厚的书,得用多少竹简?扛着走都得费劲儿,更别说随身带了。还有人用羊皮木牍,羊皮耐用是耐用,可养羊鞣制羊皮成本高,木牍跟竹简差不多,都笨重得很。那时候的文化,就像被这些书写材料困住了似的,想传得广传得远,难!蔡伦就是瞅着这问题,开始琢磨起来。

有一回,他在宫里看到工匠们处理废布旧渔网,这些东西泡在水里时间长了,会散出细细的纤维。他突然灵光一闪这些纤维能不能做成能写字的东西?从那以后,蔡伦就跟这些废料较上了劲,天天泡在作坊里试验。

他的造纸工艺,说起来不复杂,但每一步都透着巧劲。第一步是找原料,不是啥贵重东西,就是老百姓家里不用的破布树皮麻头,还有渔民淘汰的旧渔网,这些随处可见的废料,在他眼里都成了宝贝。

第二步是浸泡,把这些原料扔进大水池里泡着,泡上十天半个月,让原料变软,纤维更容易分开。第三步是打碎,泡软的原料捞出来,用木棒石头反复捣,捣成黏糊糊的纸浆,越细越好。第四步是漂洗,把纸浆再放回水里,反复淘洗,把里面的杂质泥沙都去掉,这样造出的纸才干净。

第五步是成型,找个竹编的筛网或者丝绢,把纸浆均匀地倒在上面,用手轻轻铺平,让水分慢慢渗下去,形成一层薄薄的纤维膜。最后一步是晾干,把筛网上的纤维膜揭下来,挂在架子上晾干,等水分全干了,一张能写字的纸就成了。

你别小瞧这纸,跟之前的竹简丝绸比,优势太明显了轻薄,拿在手里不费劲坚韧,不容易破最重要的是便宜,用的都是废料,成本低,能大量造。刚开始,这纸只在宫里用,后来慢慢传到宫外,读书人官府老百姓都用上了。

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读的书,现在普通人家也能抄得起以前官府存档要堆一屋子竹简,现在几张纸就能记明白。就这么着,文化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全国传开了,史记汉书这些珍贵的史料,也因为有了纸,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传到后世。蔡伦的造纸术,不光改变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

东汉以后,这门手艺慢慢传到中亚西亚,再后来传到欧洲。在那之前,欧洲人用羊皮纸埃及人用莎草纸,都不如蔡伦造的纸方便便宜。造纸术传到欧洲后,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前只有教会贵族能接触到书籍,有了纸,书籍大量印刷,知识普及开来,普通人也能读书思考,这才有了后来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

蔡伦留给咱们的,不只是造纸术,还有一种创新精神。他不怕失败,试验了一次又一次,有时候纸造出来太脆写不了字,有时候杂质太多不好用,可他从没放弃他还特别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别人眼里的废料,他能变废为宝而且他不满足于造出来就行,还不断改良工艺,让纸更薄更韧更好用。

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你看现在,好多环保企业都在学蔡伦用回收的废纸造再生纸,减少树木砍伐用废旧塑料做环保建材,让垃圾变资源还有用农业废料做环保包装的,都是变废为宝的思路。

这些现代的蔡伦们,不就是在延续这种创新精神吗?用最少的资源,造最有用的东西,既保护了环境,又推动了发展。

说到底,蔡伦的故事告诉咱伟大的发明,不一定需要多高贵的出身多雄厚的资本,只要你肯观察肯琢磨,敢尝试不放弃,就算是身边最普通的东西,也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宝贝。现在咱们生活里,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是能像蔡伦那样,带着创新的脑子去发现去实践,说不定咱也能成为现代蔡伦,用智慧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