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上高县的乡村振兴有“光”照亮

2025年10月的上高县新界埠镇端溪村,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机。在星罗棋布的鱼塘中,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传

2025年10月的上高县新界埠镇端溪村,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机。在星罗棋布的鱼塘中,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传统的村庄、山林、湖泊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这些光伏板正静默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力。

上高县的光伏产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23年,敖山镇店上村就已开始利用闲置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

而如今,端溪村创新的“渔光互补”模式,标志着上高县光伏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阳光洒向端溪村的鱼塘,水面波光粼粼,一块块蓝色光伏板有序排列,形成了一道科技与自然交融的独特风景线。

01 光伏赋能,从屋顶到鱼塘的绿色变革

上高县的光伏应用已探索多年。在敖山镇店上村,村民对光伏发电已不陌生。“我们村的屋顶一直闲置着,以前还需要费尽心思去安装隔热层,现在好了,不仅能隔热,还能通过光伏发电挣钱,一举多得。”店上村村民曾这样评价。

这种分布式光伏模式逐渐成熟并为村民所接受。

从屋顶到鱼塘,上高县光伏应用不断拓展升级。端溪村创新的“渔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发电到综合开发的跨越。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鱼塘水面资源,不占用额外土地,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的立体化利用。

宜春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为这种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有层次、有重点的“宜春模式”,建立“以项目为王”的新能源规划体系。上高县正是这一规划的积极实践者。

02 综合效益,生态与经济双赢

上高县光伏产业带来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在经济效益方面,光伏项目已成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以宜春市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2.59亿元,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852个,装机容量达3.9万千瓦。

这些电站产生的发电收益有效带动了1.73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税收贡献和就业创造也是光伏产业的重要效益。江西赣能上高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总投资约27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00亿元、年税收约8亿元,将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

在生态效益方面,光伏发电替代传统煤电,显著减少碳排放。以上高县翰堂镇光伏发电项目为例,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利用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的荒山坡地、矿山修复地等区域发展新能源光伏产业,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端溪村的“渔光互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效益。一方面,光伏板覆盖水面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藻类生长,有利于鱼类养殖;另一方面,水体对光伏板有冷却作用,可提高发电效率。这种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03 未来展望,光伏产业的创新与拓展

面对未来,上高县光伏产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根据宜春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全市将继续推动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上高县作为宜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宜春市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对新能源出力特点建模分析,结合电网负荷特性、‘十四五’电网情况及负荷发展,对宜春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进行评估和预测”。这意味着上高县的光伏项目需要更加注重技术革新和系统优化。

截至2025年10月,上高县已形成从屋顶到鱼塘、从个体到集中、从单一发电到综合开发的多元光伏发展格局。这一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更重塑了乡村经济生态。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上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模式将持续优化,为上高县带来更多绿色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