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的深处,芒景村静卧于密林中。这里,苍郁的森林与翠绿的茶林相互缠绕,形成了 “林中有茶、茶中有林” 的胜景。

而在山间云雾下,成片的参天古树拔地而起。在这片古树群中,最让人挪不开眼的,便是那棵被誉为“蜂王树”的古榕树。
它藏在菁子最深处,挺立在茶林中央,粗壮的树干撑起如伞盖般宽大的树冠,层层叠叠的枝丫上挂满密密麻麻的野蜂巢。
01
600年树龄、17层楼高!这棵高山榕成了“蜂群天堂”
蜂王树扎根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的芒景村上寨,身旁就是茶祖庙、公主榕,四周被连片的古茶树群落环绕。

别看它被称作“蜂王树”,实则是一棵树龄约600年的高山榕。树高近50米,差不多相当于17层居民楼的高度,抬头仰望时,繁茂的枝叶几乎要触碰到云端。
它的板状根粗壮得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遒劲的气生根从枝干垂下,像无数只“大手”牢牢抓住大地,任凭狂风呼啸也稳如磐石。
千奇百怪的枝干向四周舒展,撑起一片遮天蔽日的“绿色穹顶”,正是这天然的庇护所,让树排蜂把这里当成了筑巢的理想家园。
02
万蜂云集!90多个“黄金蜂巢”挂满枝头
春茶吐露新芽时,近万只树排蜂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像一群奔赴盛会的“小精灵”,在这棵古榕上筑巢安家。
层叠交错的枝丫间,70到100个书包大小的扇形蜂巢密密麻麻悬挂着。往年一般是七八十个,今年看起来要多些,有90多个。

每个蜂巢里都栖息着成百上千只树排蜂,远远望去,仿佛给古树披上了一件缀满“黄金口袋”的外衣。
这些蜂巢形态各异:有的圆润如球,有的修长似梭,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
而这群“主人”树排蜂,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大蜜蜂,在云南当地,人们亲切地叫它们马长蜂或大挂蜂。
别看它们体型不大,对生存环境却格外“挑剔”:偏爱在高大树木上筑巢,常常是好几群、甚至几十群蜂挤在同一棵树上“邻里相望”。

不过,可别被它们的“可爱”迷惑。树排蜂可是世界上毒素最强、攻击性也最强的蜂种之一,在东南亚还被称作“杀人蜂”。
据说它们的攻击性比大名鼎鼎的巴西杀人蜂还要强,就算穿两套普通的防蜂服,也挡不住它们的叮咬。
更让人敬畏的是,一窝树排蜂的“成员”数量极多,一旦惹到其中一只,上万只蜂就会立刻 “全员出动”,用尖锐的尾针发起攻击,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胆寒。
03
夏天的“魔法”:蜂王树变身“蜜珠满冠”的奇迹之树
景迈山雨季悄然降临,蜂王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
这时,树排蜂开始迁徙到雨水少、鲜花多的地方,而它们留下的蜂巢,却让整棵树完成了一次惊艳的“变装”。

金色的蜂巢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琥珀光,树冠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蜜珠,风一吹,蜜香就顺着空气飘散开,连路过的人都能闻到那甜丝丝的气息。
也正因这夏日限定的美景,蜂王树被称作“会变装的奇迹之树”。
其实,树排蜂可不是只会“留下美景”。它们整天在古茶林间忙碌,一边采蜜,一边给茶树传授花粉,像一群默默奉献的 “生态使者”。
正是有了它们的帮助,茶树长得更茁壮,也形成了景迈山独有的 “树蜂共生” 生态系统。
等到天气转凉,大量的树排蜂会迁徙到较低海拔的河谷岩石旁,或是茂密的灌丛中筑巢贮蜜,准备越冬。

十月以后,树干上的蜂巢几乎落尽,只留下零星几个残缺的巢壳挂在枝头,像是在等待下一次重逢。
直到次年二月,春风再次吹绿茶林时,树排蜂又会准时回来,在古榕上重新筑巢。就这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像一场永不缺席的自然约定。
看着这群忙碌的小生灵,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罗隐的咏蜂名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诗句,不正是树排蜂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04
布朗族的“守护约定”:不采蜜、举仪式,敬树如神
蜂王树所在的芒景村,是个满是古朴气息的布朗族村落,布朗族同胞在这里世代居住,与山林、茶树、蜜蜂共生共荣。

在他们的信仰里,“一祖六神”(茶祖、茶神、水神、树神、土神、昆虫神、兽神)守护着族群,而蜂,被视为幸福的天使,是茶祖帕艾冷的化身,能为村寨带来吉祥。
也正因这份信仰,布朗族人敬畏地把这棵古榕称作“蜂神树”,认为它象征着吉祥与族群的团结。
为了守护这份“自然馈赠”,村民们世代遵守着一条规矩:从不在蜂王树下喧哗,也会限制游客靠近,只允许远远观赏;更没人会去采摘蜂蜜、破坏蜂巢。因为在他们心里,这棵树是“神的住所”,容不得半点亵渎。
每年茶祖节时,布朗族人还会在蜂王树下举行庄重的“招蜂”仪式:焚香、献祭、诵经,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他们祈求蜂群能按时归来,祈求生态永远繁荣,也祈求茶园能迎来丰收。
05
景迈山古树多,为何独独蜂王树“蜂满为患”?
景迈山上的古树不计其数,也有不少树排蜂筑巢,但像蜂王树这样,蜂巢数量多到上百的,却唯独蜂王树这一棵。究其原因,离不开这四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蜂王树的板状根和气生根牢牢扎在土里,能抵御大风等恶劣天气,给蜂巢提供了稳固的 “地基”;而它如巨伞般的树冠,既能挡住烈日的暴晒,又能遮避倾盆的暴雨,让蜂群不用担心极端天气的伤害。
第二,景迈山本身生态完好,而蜂王树周边植被丰富,还有连片的千年古茶林。每年春季,茶花盛开,为树排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花粉和蜜源,完全满足了蜂群的“食物需求”。
第三,树排蜂天生就有群居筑巢的习性,喜欢好几群蜂挤在同一棵树上生活。而蜂王树的树干粗壮、枝丫繁多,恰好能容纳大量蜂群同时筑巢,完全符合它们“集群生活”的需求。
第四,布朗族信奉“万物有灵”,把蜂王树当神树守护,世代不打扰、不破坏,给蜂群创造了安全无扰的生存环境。没有人类的威胁,蜂群自然愿意在这里长久安家。
06
上百个蜂巢“邻居”,为何极少“打架”?
蜂王树上的上百个蜂巢相隔不远,每个蜂巢都有一只蜂王“管理”,按说很容易发生“领地争夺”,但这里极少出现大规模 “战争”。这背后,藏着树排蜂的 “生存智慧”:

首先,树排蜂本身就排斥“同类内斗”,反而格外团结。在一棵大树上同时存在几十个蜂巢,对它们来说是 “优势”:遇到敌人时,所有蜂群能一起出击,用“集体力量”威慑敌人,比单个蜂群更安全。
其次,虽然几十个蜂巢看似“拥挤”,但每个蜂巢都是工蜂用蜂蜡筑成的独立“巢脾”,而且都挂在不同的树枝分叉上,彼此有明确的“物理边界”。
更重要的是,大蜜蜂的“守卫范围” 只限于自己的蜂巢入口,从不会主动“越界” 到相邻蜂巢的领地。这种 “互不打扰” 的习性,从根源上避免了 “越界冲突”。
最后,景迈山的食物资源极其丰富:蜂王树周边是千年古茶林与热带雨林的混合生态,除了大面积的古茶树,还有野牡丹、山矾等各种热带花卉,全年花期不断。
对树排蜂来说,花蜜、花粉等“食物”几乎取之不尽,没必要为了争夺食源而攻击邻居。
当然,偶尔也会有“小摩擦”:比如某只工蜂飞错了蜂巢,会被相邻蜂巢的守卫蜂“礼貌驱逐”,但这种冲突只限于“个体层面”,绝不会升级成两个蜂巢的大规模厮杀。
07
有迁徙习惯的树排蜂,为何会回到景迈山的蜂王树上?
树排蜂是迁徙性的热带蜂种,它们的迁徙,主要受蜜源植物和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寻找更适合生存的环境,它们一般每年都会往返迁徙。

在云南南部,树排蜂的迁徙路线很有规律:春季多在低海拔地区营巢繁殖,夏季会搬到密林深处躲避酷暑,秋冬时节则会去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越冬。不过,在一些蜜源充足、气候温暖的地方,也有树排蜂会定居数年,不再迁飞。
而景迈山蜂王树,恰好就是树排蜂 “不愿离开” 的理想地:周边有2万多亩古茶林,还有各种热带花卉,蜜源全年不断;而且景迈山的气候常年保持在16℃以上,温暖适宜,完全符合树排蜂的生存需求。
更重要的是,树排蜂在迁徙过程中,会“记住”蜂王树这个优质的 “家——这里有稳固的巢穴、充足的食物,还有人类的守护,
所以每到迁徙季节结束,它们都会准时回到这棵古榕上,继续繁衍后代,年复一年,很少缺席。

植物档案
中文名:高山榕
俗名:大叶榕、大青树、鸡榕、万年青、高榕、山榕、乌榕、红肉榕、马榕等。
种属:桑科榕属大乔木。
树龄:预测600年左右。
花期:3-4月;果期:5-7月。
分布:多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多产于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