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郑州中牟县一学校班级组织“愧疚教育”活动引热议。10月7日凌晨,郑州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发布情况说明:9月30日,我校高一年级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现场视频显示,家长们跪在地上跪成一排,学生疑似蒙眼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活动现场配有抒情背景音乐,视频里传来:“走吧!走吧!”有学生将此事投诉到当地教育部门,其工作人员当时回应称,“这个活动肯定是有点欠妥”,表示“正组织调查”。上述情况说明,就是调查处理结果,算是对投诉者和关注此事的网友一个公开交代。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热议围绕两点,其一,“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跪地的是父母,当场就哭了”,似乎说明这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确有效果,网友认为踩着父母背走过对孩子心灵有震撼作用。但举报者和另一些网友不认可这种形式。其二,有网友透露前几届有类似活动,此前是学生(有说是男同学)趴在地上让其他学生踩背,此次把学生换成家长。
如果网友透露的信息属实,说明该高中将“踩背式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学生的手段。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即通过让学生懂得感恩,并把这种感恩转化为学习动力,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从积极角度看,或许能对少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但这仍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而且其实际教育作用很有限,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必须叫停。
从安全角度来说,不管趴在地方当垫背的是学生家长还是部分学生,都有可能被背上的学生踩伤,因为今天很多高中生的身高、体重与成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比成人体重还重,而某些父母年迈或者身体不好,就有可能被踩伤。另外,踩在父母背上的学生,如果一脚踏空也可能出现崴脚等伤情。尽管现场有其他人协助完成,但安全风险仍不容忽视。
单纯从教育角度而言,这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更像是一种表演。法国社会学家涂干尔曾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享受幸福,享受生活。”我国也将感恩教育融入德育教育。虽然感恩教育很重要,但其教育形式只有真实感人,才有教育作用,反观上述“踩背”,与表演无区别。
也就是说,真正有意义或者有力量的感恩教育,应该用真实的故事去感化人、教育人。而“踩背式感恩教育”,更像是学校导演的一场表演活动,因为这种“踩背”未必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并不是每个学生能从该活动中领悟到父母作为“人梯”的艰辛与不易。那么“踩背式感恩教育”看似有教育意义,对某些学生实则无意义,否则不会有学生投诉。
感恩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好是结合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形式,而不是“一刀切”用“踩背”形式教育所有学生懂得感恩。甚至有人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平等,而“踩背式感恩教育”有点像“奴性教育”,让人与人之间丧失平等。由此看,大家对“踩背式感恩教育”持不同看法很正常,但这种感恩教育因形式不当,问题不少。
该高中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注意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育人方式,强化规范管理。这种承诺能否兑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