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商朝历史(2)——从夏朝崩塌到商朝崛起

当夏桀把人当坐骑的消息传到亳城时,商汤正在田埂上观察禾苗长势。这个后来被称为 “商朝开国君主” 的男人,此刻还只是夏朝东

当夏桀把人当坐骑的消息传到亳城时,商汤正在田埂上观察禾苗长势。这个后来被称为 “商朝开国君主” 的男人,此刻还只是夏朝东方的一个诸侯。他望着田垄间忙碌的农人,突然意识到:一个王朝的根基,从来都不在宫殿的梁柱上,而在千万张能吃饱饭的餐桌上。

一、夏朝末年:一个太阳的坠落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名字里带的 “桀” 字仿佛是历史的预言 —— 这个谥号在后世被解读为 “贼人多杀”。但翻开史料我们会发现,这位亡国之君并非一开始就暴虐成性。

夏桀即位时,夏朝已延续四百余年,就像一台运转太久的机器,齿轮间早已积满锈迹。他曾试图用铁腕手段挽救王朝颓势:即位第三年便征伐有施氏,将美女妺喜纳入后宫;十年后又出兵讨伐岷山氏,掠来琬、琰两位美人。这些对外战争看似彰显武力,实则暴露了夏朝统治的致命缺陷 ——用掠夺代替治理,用暴力压制矛盾。

夏桀的统治堪称古代版的 “暴政教科书”:他下令修建可以划船的酒池,让三千人同时牛饮,醉死者跌落池中也无人问津;为博妺喜一笑,他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比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早了近千年;大臣关龙逄因劝谏被施以炮烙之刑,从此朝堂上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声音。

更致命的是,夏桀完全背离了大禹治水时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的传统。《竹书纪年》记载,他修建的倾宫瑶台 “殚百姓之财”,导致 “民不堪命,怠于耕稼”。当东方的商部落正在推广新的耕作技术时,夏朝的百姓却在为王室的奢华徭役而逃亡。

二、商汤崛起:从部落首领到天命之子

商汤的出身本就带着传奇色彩。他的先祖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经过十四代人的积累,这个位于黄河下游的部落已发展成拥有强大农业和手工业的势力。

但商汤真正超越前辈的,是他的用人之道与战略眼光。当他听说有个叫伊尹的奴隶很有才能时,竟三次派人前往有莘国求贤。最终,他以迎娶公主为名,将身为陪嫁奴隶的伊尹带回亳城。这个举动在等级森严的上古社会,不啻于一场革命。

伊尹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商部落的发展轨迹。这位被后世尊为 “中华第一贤相” 的政治家,为商汤制定了 “先弱后强,由近及远” 的灭夏策略:先征服夏朝的属国葛、韦、顾、昆吾,剪除羽翼;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囤积粮食;更重要的是,通过 “以仁伐暴” 的宣传,争取诸侯支持。

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到猎人四面张网,便让他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 “欲左左,欲右右”。这个 “网开三面” 的故事迅速传遍各部落,人们纷纷感叹:“汤德至矣,及禽兽!” 相比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像一道光,照亮了人心向背的天平。

三、鸣条之战:一场改写历史的决战

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商汤认为灭夏时机已成熟。他率领战车 70 乘、敢死队 6000 人,联合其他诸侯部落,向夏朝都城挺进。夏桀闻讯,匆忙调集军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与商军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的细节虽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留存的史料仍能让我们窥见关键:

心理战:商汤在阵前发表著名的《汤誓》,历数夏桀 “率遏众力,率割夏邑” 的罪行,宣称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极大鼓舞了士气。

天时地利:决战当天恰逢大风雷雨,夏军逆风作战,阵型混乱;商军则顺风进击,势如破竹。

民心向背:夏朝军队多为临时征集的奴隶和战俘,毫无斗志,甚至阵前倒戈。

战斗结果毫无悬念 —— 夏桀战败逃亡,最终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这场战役的真正意义,远不止改朝换代那么简单:它开创了 “以德伐暴”“天命转移” 的政治传统,确立了 “民为邦本” 的治国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一个真理:政权的合法性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民心。

鸣条之战后,商汤率军进入夏都,封存夏朝府库,安抚百姓。当他看到夏宫的奢华时,并未据为己有,而是下令拆除瑶台,散其财物,赈济贫困。这个举动,正是对夏朝暴政的彻底否定。

四、商汤治国:奠定商朝五百年基业

建立商朝后,商汤并没有沉溺于胜利。他深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伊尹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

1.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针对夏朝过度剥削的弊端,商汤减轻百姓税赋负担;同时兴修水利,推广新的耕作方法,让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2. 完善礼制,稳定秩序:他借鉴夏朝礼仪,制定了适合商朝的典章制度,明确等级秩序;尤其重视祭祀活动,通过对天地祖先的崇拜增强国家凝聚力。

3. 任人唯贤,广纳谏言:除了重用伊尹,商汤还提拔了仲虺等贤才,建立了早期的官僚体系;他设置 “诽谤之木”(即后世的华表),允许百姓批评朝政。

最能体现商汤治国智慧的,是他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商朝建立不久便遭遇大旱,连续七年颗粒无收。大臣们建议用活人祭祀求雨,商汤却拒绝道:“吾身请代万民受咎。” 他亲自登上桑林之社,剪断头发指甲,以自身为祭品向上天祷告。据说祷告完毕,天降大雨。这个故事虽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商汤 “以民为本” 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