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嵊州老街,蒸笼掀开的瞬间,白雾裹挟着肉香与面香扑脸而来——这是刻在嵊州人骨子里的烟火气,也是藏在「小笼包」里的千年故事。作为「稷小主寻味中国」的第一站,我们循着蒸汽的轨迹,解锁这颗「皮薄馅鲜、咬开爆汁」的江南美味,看它如何从古籍传说走到现代餐桌,成为浙江非遗里的「舌尖传承」。
一口追溯三千年:从「禹余粮」到市井烟火
嵊州小笼包的故事,要从《嵊县志》里的记载说起。相传大禹在剡溪治水时,妻子女娇常在县北甑山蒸制馒头,为治水百姓充饥。待大禹治水功成,女娇蒸过馒头的地方,竟生出了形似馒头的「石馒头」,当地人称之为「禹余粮」——这便是嵊州小笼包最早的传说起点。
那时的「馒头」还未细分,直到岁月流转,嵊州人将面团揉得更软、擀得更薄,裹入鲜美的肉馅,再放进小巧的竹笼里清蒸,才有了如今「小笼包」的雏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美食,而是一代代人在烟火里琢磨出的「舌尖智慧」:面要醒够时辰才筋道,皮要擀得「圆如铜钱、薄似蝉翼」才透光,馅要选新鲜猪肉拌笋丁,多一分油则腻,少一分鲜则淡。
旧时的嵊州街头,挑着竹笼的小贩走街串巷,「小笼包嘞——」的吆喝声穿过弄堂,掀开笼盖的瞬间,热气里飘着的香,勾着放学孩童拽着大人的衣角不肯走。这一口鲜,就这样在市井里传了百年,成了嵊州人戒不掉的日常。
藏不住的嵊州味道:从「杭州小笼包」到非遗名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嵊州人带着手艺走出家乡,到全国闯荡小笼包生意。可「嵊」字生僻,不少人怕顾客不认识,便挂起「杭州小笼包」的招牌——如今你在街头吃到的「杭州小笼包」,十有八九藏着嵊州的味道。
这一「借名」的背后,是嵊州人对手艺的底气:哪怕换了招牌,皮薄馅鲜的口感骗不了人。而真正让它「认祖归宗」的,是这些年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在嵊州的老店里,年过七旬的匠人仍守着「老规矩」:凌晨四点起来揉面,一遍醒面、二遍揉匀、三遍出筋,擀皮时手腕转动,面皮要薄到能看见馅料的颜色;而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阿姨们身穿干净的白色防护服、头戴防护帽,指尖延续着手工包制的细腻——褶子要捏够12道才均匀,收口要轻才能锁住汤汁。包好的小笼包整齐码在托盘上,随流水线缓缓进入自动蒸箱,蒸汽升腾间,传统风味被精准锁住。
2023年1月,「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一门手艺的认可,更是对「传承」二字的最好注解:它没有困在过去,而是在老手艺与新生产的碰撞里,活成了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美食。
稷小主说:寻味,是寻一份代代相传的匠心
咬开一只刚出锅的嵊州小笼包,先是薄皮的麦香,接着是汤汁的鲜醇,最后是肉馅与笋丁的弹嫩——这一口里,藏着大禹治水时的烟火传说,藏着老匠人凌晨揉面的坚持,也藏着现代工人指尖的温度。
「稷小主寻味中国」的意义,从来不是找「最好吃」的食物,而是找食物背后的故事:那些藏在味道里的历史,那些守在手艺里的匠心,那些让平凡美食变得动人的烟火气。
下次再吃到「杭州小笼包」时,不妨想想它的「老家」嵊州——这颗小小的包子,从传说里走来,在烟火里长大,如今带着非遗的荣光,继续温暖着无数人的餐桌。
这,就是中国味道的力量。
稷小主,寻味中国下一站,我们继续循着香气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