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的善良可能会让你成为被告?
最近,湖南桃源的尹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他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迫陷入了一场长达十几天的自证清白之路。
这不禁让人想问: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不能放心地做好事?
一场好心引发的“灾难”
9月14日上午,尹先生骑着摩托车,载着发烧的儿子匆匆赶往医院。
途中,他看见一位老人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腿被自行车压着,挣扎着想要起身却无能为力。
尹先生没多想,停下车,挪开自行车,见老人意识清醒,又有路人陆续围过来,便叮嘱了一句“赶紧送医院”,就匆忙带着儿子继续赶往医院。
他以为这只是日常生活中一次普通的善意之举,没想到,这却成了他噩梦的开始。
刚在医院安顿好儿子,尹先生就接到了交警的电话——有人报警说他撞了老人后逃逸。
紧接着,老人家属的电话也追来了,开口就要三万元医药费,威胁说不给钱就要告他无证驾驶肇事逃逸。
尹先生懵了。
他一遍遍解释自己只是帮忙,根本没有撞人。
但家属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质问他:“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按照这个逻辑,世界上就不该有好心人存在。
按照这个逻辑,见义勇为成了做贼心虚。
按照这个逻辑,善良本身就成了罪证。
后来才知道,老人摔倒导致骨折,家属到医院后,听老人迷迷糊糊地说“自行车好像蹭到了摩托车”,就一口咬定是尹先生撞的。
更麻烦的是,事发地点刚好是监控死角,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尹先生的清白。
就因为缺少这段录像,尹先生接连几天被家属上门吵闹,甚至被堵在医院门口。
他一边照顾生病的儿子,一边应付无端的指责和恐吓,身心俱疲。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尹先生发动亲友,查遍了事发地周边近二十个监控——小区物业的、沿街商铺的、居民楼道的......历经十三天的煎熬,他们终于在五十米外的一栋居民楼楼道里,找到了一个隐蔽的监控。
监控画面清楚地显示:老人是自己推车出门时因路面湿滑摔倒的,当时尹先生的摩托车尚未到达,等到尹先生停车帮忙时,老人已摔倒两分钟,两车根本没有接触。
证据面前,之前气势汹汹的家属,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对不起”,再也没有下文。
没有真诚的道歉,更没有对尹先生损失的赔偿。
尹先生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个
尹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
今年2月,山东临沂的王先生扶起骑车摔倒的老人,反被家属诬陷为肇事者。
整整半个月,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天天被无端指责。
虽然后来有路人作证还他清白,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帮助他人。
甘肃白银的一位女士,在菜市场扶起掉进沟里的老人,反被家属索赔两万元。
为了自证清白,她折腾了半个多月,瘦了二十二斤,还查出了高血压。
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在老人摔倒引发的纠纷案件中,有23.7%存在诬告情况。
也就是说,近四分之一的救助者是被冤枉的。
而这些被冤枉的人中,只有六成能成功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余案件,大多因找不到证据,或当事人耗不起时间精力,最终只能调解结案。
至于那些诬告者,很少有人受到实质性惩罚。
为什么好人总是难做?
按照法律“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果老人和家属声称被撞,应该由他们提供证据,比如车辆碰撞痕迹、目击证人等。
但现实中,往往变成了救助者需要自证清白。
如果尹先生没有找到那个隐蔽的监控,他很可能会因为证据不足而洗不清嫌疑。
而那些诬陷他人的人,即使被揭穿,大多也只是口头道歉了事,很少被要求赔偿损失或受到行政处罚。
尹先生为了寻找证据,花了十几天时间,误工费、交通费损失数千元,精神上也承受了巨大折磨,最后什么补偿也没得到。
这种情况无形中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讹诈成功了可以赚一笔,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于是,他们肆无忌惮地利用他人的善意。
更令人心寒的是,一些被帮助者和家属形成了奇怪的思维定势:只要你救了人,那就是你撞的。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老人伤势严重需要大笔医疗费,有些家属就会动起歪脑筋,把讹诈救助者当作快速解决资金问题的捷径。
央媒发声:不能再让好人寒心
针对尹先生事件,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纷纷发声。
中国新闻网明确指出:让救助者自证清白,而不是由声称被撞者提供证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央媒认为,解决“扶人难”问题的核心在于相关部门的主动介入。
毕竟,公安机关拥有专业的侦查能力,可以更快地调取监控、勘查现场、询问证人,固定证据。
这样,救助者就不会因为缺乏资源和人脉,而在证据收集中陷入困境。
什么时候,相关部门的主动介入能成为常态,讹人者必须实实在在付出代价,救助者的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到那时,好人才不用再为自证清白而发愁。
我们期待那么一天: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不再纠结“扶不扶”,而是能放心地伸出援手。
我们渴望那么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善意都不会被辜负,每一次善行都能得到认可和保护。
从尹先生到王先生,再到无数个被冤枉的好心人,他们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警示。
别让“扶不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
别让善良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被告。
因为,当善良需要证明,社会的道德基石已经在动摇。
当善意遭遇背叛,人类的互助本能将逐渐消亡。
希望下一次,当你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还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希望下一次,好心人帮助他人后,回家能够安然入睡,而不是四处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