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皇帝和百万之众谁更重要?

诸葛亮《隆中对》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这句话,历来的讲解

诸葛亮《隆中对》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这句话,历来的讲解都是将皇帝看的无比的重要,认为曹操掌握了皇帝就掌握了整个国家的解释权,彷佛全天下的人都要听曹操的一样。

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的变化也是一步步蜕变的,只有到了最后几年的时候才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篡位权臣,前期的曹操所作所为都还像是一个忠臣,这有两方面的证据,一个是曹操的自传之中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第二个证据就是汉献帝的信任,如果曹操真的一开始就是董卓第二的话,那汉献帝也没有必要和曹操合作。

中国从前的皇帝不比现在,当时的号召力十分的有限,特别是在汉朝时期,那个古代,皇帝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直接从皇室子弟之中重选一个更换就行了。明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之后,不久马上更换了一个皇帝吗?皇帝只是当时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他们实际作用不大,但面子上非常的重要。

西汉灭亡的时候是被王莽取代,到东汉建立起来,也算的上是刘邦的子孙后代,但那个时候真正的后代其实包括刘秀在内都有好几个,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是分不清楚的,大家都说人心思汉,但王莽建立的时候反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选皇帝,王莽灭亡的时候都有很多人主动为他殉葬。

这段历史之所以这样去写,还是因为历史的书写掌握在了儒家读书人手里,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他生活年代又是东汉,东汉皇帝一直都是以刘邦子孙自诩的,所以对于西汉皇帝必须要极力的赞美,而实际情况则是西汉百姓当时对于皇帝和朝廷已经彻底失望了。

大家都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所以才会选定王莽作为新的皇帝,大家认为是刘邦子孙不行了,换一个皇帝的话,做得应该会更好,到时候天下百姓都可以一起过上好日子。

历史本来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物,可古代历史就等于是为帝王将相做的家谱,加上中国人一直都有一个崇古心理,认为古代的就是好的,古代就是理想社会,所以传承下来之后班固的书籍就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曹操的成功和挟持天子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并不是决定性质的关系。如果挟天子真的那么有用的话,真的可以让天下枭雄都听话的话,那就没有后面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事了,正是因为挟天子没有多大作用,明眼人都知道是假的,所以刘备和孙权才会主动和曹操对抗。

曹操的成功很大原因还是取决于自己,曹操治理之下的北方政治清明,他也擅长打仗,汉献帝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是没有实权了,沦为了傀儡,从董卓开始到后面的李榷郭汜,再到曹操手中,汉献帝都是一个大打的傀儡,想要做一番事业,称霸诸侯的就会好好的利用皇帝。

是政治上的手段,对于皇帝大家看的很重要,但并非是只有挟持汉献帝这一条路子可以走,董卓当权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袁绍觉得皇帝应该掌握到自己手中,但是被董卓掌握且将袁绍排挤出去之后,袁绍的心中很不甘。

因为过去袁绍是根本就看不起董卓的,当初董卓进入京城就是袁绍与何进拍板的一个决定,在袁绍眼中,董卓不过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边疆将领而已,现在竟然骑到自己头上去了,袁绍怒不可遏。

后来袁绍就想到回到地方,利用自己家族上的势力重新册立一个皇帝,把主动权掌握到自己的手中。袁绍看中的人是幽州牧刘虞,他的优势是年纪大,在皇族宗室之中有威望,比一个几岁孩子做皇帝要好,不会容易被控制,袁绍找到他的时候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了。

但是他拒绝了,那个时候的君臣观念还是很慎重的,皇帝都还在,也没有绝后,是没有人敢直接称帝,更不用说接受地方诸侯的拥戴去做皇帝的,这样就是大逆不道,是会被后世子孙戳脊梁骨的。

曹操当时是没有选择的,汉献帝掌握在李榷郭汜手中,董卓虽然死了,但是这两个人的实力依旧很强大,比曹操要强的很多,所以当时曹操做的事情不是去和他们抢皇帝,而是默默的壮大自己。

到曹操平定兖州之后,天下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需要有强人敢于承担责任出来收拾残局,到这个时候袁绍也知道重新立一个皇帝不太可能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动手抢汉献帝,刚好也是李榷郭汜灭亡的时候,最后曹操出手比较快,将皇帝拿到了手中,袁绍悔恨不已。

到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就看到了曹操的优势,认为曹操同时拥有百万之众和皇帝在手,整个被人已经无人能敌了,而其他诸侯还只是看到袁绍人多地广,眼光差的都不是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