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被逼下野,张学良为何推荐傅作义出掌山西

中原大战是最大规模军阀混战1930年5月至10月的中原大战,是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军阀混战,执政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

中原大战是最大规模军阀混战

1930年5月至10月的中原大战,是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军阀混战,执政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派投入总计上百万兵力,战场波及河南、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最终,由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主力出关助蒋,反蒋各派一败涂地,昔日实力强悍的西北军土崩瓦解;阎锡山的晋绥军和李宗仁的桂军则分别缩回了山西和广西老巢,紧守门户、苟延残喘。

傅作义戎装照

张学良推荐傅作义执掌晋绥两省

战后,张学良由于出关助战的大功,被委以重任,负责黄河以北各省的军政事务及部队的编遣。而作为中原大战的始作俑者,以“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身份担任反蒋联军首领的阎锡山则被逼下野、远走大连。阎锡山走后,山西党政各界及晋绥军部队群龙无首,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尽快挑选一能臣干吏出任山西省主席,执掌全省党政军大权,以免阎锡山东山再起。

很快,张学良推荐的人选就出炉了,不过令大家想不到的是,此人竟然是晋绥军第3集团军第10军军长傅作义。傅氏虽然是阎锡山麾下少有的一员悍将,在中原大战期间一度率部攻占山东省会济南,但他毕竟是近几年刚刚崛起的新人,5年前还仅仅是个团长,无论资历和威望都无法与赵戴文、杨爱源等晋绥军老人相比。那么,少帅张学良为何一眼就看中了傅作义呢?

傅作义血战涿州

傅作义偷袭涿州得手,取得晋绥军北伐唯一战果

1927年6月,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北伐军在前线节节胜利,明眼人都能看出北洋军阀的覆灭就在眼前。一贯善于见风使舵的阎锡山立即下令:山西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阎本人自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积极响应北伐。

1927年10月,阎锡山兵发五路,征讨盘踞京平津地区的张作霖奉军。傅作义当时被安排在左路军担任第4师师长,其率领部队孤军深入,利用奉军换防的机会一举攻占北京南面仅百余公里的涿州城。可惜,其他各路晋绥军无一例外惨遭败绩,全部退回山西,奉军甚至一路追击,进入山西北部地区,威胁晋北重镇大同。

涿州攻防战油画

傅作义死守涿州,多次击退张学良精锐大军进攻

如此一来,傅作义部就成了留在北京附近的一支孤军,周边数百里内再无一兵一卒支援。而涿州乃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的咽喉,是北京在南面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奉系首领、“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命令部下要拼死夺回,并立刻组成反攻涿州总指挥部,由少帅张学良亲自担任总指挥,从奉军中最精锐的第3、4军团抽调2个师、1个炮兵旅共计3万多人,全力猛攻。

尽管傅作义麾下不足万人,但面对奉军连续发动的7次总攻,始终屹立不动。奉军不得不多次增兵,使围城总兵力增至近7万人,并调集了飞机、大炮、坦克及化学武器,昼夜不停地发动攻势。同时,奉军中的一些高级军官,利用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傅作义的同窗情谊,派人送信至城内劝降,傅一律置之不理。后来,张作霖亲自派高级参谋、傅作义的老师、原保定军校战术教官于国翰,进城劝降。傅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老师教授我们的战术中,可惜没有投降这一门,因此不敢从命。

蒋介石、张学良合照

涿州一战,傅作义获得全国赞誉,也被张学良器重

不过,由于晋绥军各部已经全部败退山西,涿州作为孤悬于奉军包围中的唯一据点,继续坚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加上围城日久,涿州老百姓衣食无着,傅作义实在不忍再让百姓受苦、也不忍部下再做无谓的牺牲,决定只身出城谈判。恰好此时,阎锡山在各界的劝和声中,也授意傅作义与奉军休战。于是傅作义与张学良约定:这次同奉军议和,不是投降;战斗结束后,我部改编为国防军;涿州百姓因奉军攻城而造成的死伤及财产受到损失的,必予抚恤和赔偿。

涿州一战,创造了中外守城史的奇迹,傅作义将军更是把他的坚韧毅力和抗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并凭借爱惜部下和涿州军民的义举而得到了全国上下普遍赞誉。张学良作为涿州攻城战的总指挥,全程目睹了傅作义的精彩表现,对其军事才能和牺牲精神更是非常钦佩。战后,张作霖曾要枪毙傅作义,也正是经张学良说情,才得以保全。

蒋介石、傅作义合照

不过此番张学良推荐傅作义出任山西省主席,傅氏却并未领情,坚辞不受,也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威望和资历不够的缘故。最终,张学良无奈改推举第32军军长商震担任山西省主席,而派傅作义担任绥远省主席,从此开始脱离山西,在绥远河套地区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