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工厂到大学招工底薪6000元,老板00后啃老不工作,老员工使唤不动

老袁在苏南有家五金厂,疫情后订单回暖却没人干活。中介市场跑了几轮,来一批走一批,流动性吓人。他听同行出点子,干脆跨进校园

老袁在苏南有家五金厂,疫情后订单回暖却没人干活。中介市场跑了几轮,来一批走一批,流动性吓人。他听同行出点子,干脆跨进校园,去本地职院摆摊招聘:底薪6000,包吃住,带薪培训三个月,宣传页印得比招生简章还漂亮。

一周下来,宣讲会开了四场,报名表收了几十份,真正愿意进厂的几乎为零。辅导员看不过去,私下提醒他:岗位描述全是“装配”“上夜班”“计件”,学生们看重的是转岗路径与技能证书,光靠底薪和宿舍,顶不住“没前途”的印象分。

老袁一拍脑门,赶紧改口径:进厂半年就可以转技术员,满一年推生产管理培训生,设立新人奖学金,还能报销技能证考费。结果学生们问得更细——岗位轮岗多久?导师是谁?考核标准公开吗?他支支吾吾,现场气氛迅速冷却。

宣讲无果回厂,麻烦又来了。老员工听说“校招底薪6000”,心态瞬间崩了:干了三年的师傅底薪才5500,夜班补贴也才几百。车间开始有人怠工,领班安排任务越发不好使唤,磨洋工、请病假,一茬接一茬,产线节拍全乱套。

老袁解释说“学生没经验,底薪高点留人”,换来一句“那我们算什么?活都我们干,钱给新人拿”。工资条成了导火索——信息透明时代,薪资没法藏,横向比较比什么都快。新老倒挂引发的失衡,比“缺人”还要命。

他请来HR顾问梳理:第一,岗位卖点不清。年轻人不缺短期生活费,缺的是“成长剧本”;第二,薪酬结构失衡。单点高薪刺激新人的同时,老员工缺乏稳定的跃迁通道;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仍靠“师傅带徒弟+吼”,00后不买账。

顾问给了组合拳:将“6000底薪”拆为“4500固定+1500技能津贴”,津贴与证书、产线多能工绑定;设立公开轮岗路线图,3-6-12月的评估节点与加薪幅度写进手册;对老员工一次性发“传帮带奖金”,带徒弟成功转正再加绩点。

方案很美,落地却卡在“真金白银”。财务算了一圈,利润空间本就薄,若全面铺开,现金流吃紧。老袁咬牙先在两个产线试点,结果小范围有效:应届生愿意来了,因“证书津贴”看得见,老员工带徒有动力,气也顺了几分。

可他还是忍不住抱怨:“现在的00后都不想吃苦,宁可回家啃老也不进厂。”顾问泼了盆冷水: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做“看不到头”的工作。你让人看到工资以外的“坡”和“梯”,自然有人肯上车;只谈苦与熬,年轻人凭什么信?

写在最后:工厂要人,年轻人要未来。高底薪是门票,不是留人法宝。想把人“请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请把岗位从“体力活”升级为“技能赛”,把管理从“吼与罚”升级为“证与级”。你怎么看制造业的用工难?欢迎留言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