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豆腐脑摊腾着热气,午后的茶馆飘着北路梆子,入夜的灯笼映着糖画摊——我在忻州古城逛了一天,竟分不清是穿越进了古籍,还是掉进了老忻州人的日子里。”来自北京的游客陈雨在朋友圈写道。
作为山西“四大古城”中最“接地气”的存在,忻州古城没有平遥的喧嚣,不似大同的厚重,却以“活着的历史”姿态,在秀容川畔铺展出一幅“古今交织”的生活长卷。今年中秋假期,忻州古城日均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其中超六成是冲着“能住、能吃、能玩”的“沉浸式古城”而来。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份“可触摸的烟火古意”。
从“秀容川”到“不夜城”:一座古城的千年“生活基因”忻州古城的故事,始于一座“因水而兴”的边塞小城。
“忻州古称‘秀容’,自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县,已有1800余年建城史。”忻州市文旅局研究员赵建明介绍,古城坐落在忻定盆地西北角,背倚九龙岗,面临牧马河,自古是“三关总要”“晋北锁钥”。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为巩固边防,扩建秀容城,设“秀容县”;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晋北商贸重镇,“南来的茶商、北往的马帮,都在这里歇脚,也把各地文化揉进了古城肌理”。
与许多“拆旧建新”的古城不同,忻州古城在2017年启动复建时,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保留了30余处明清院落、12条历史街巷(如南北大街、东大街),甚至沿用部分老地名(如“草市巷”“秀容书院巷”);同时,将原住民迁回古城居住,让“烟火气”成为最鲜活的“文物保护者”。
“现在住在古城里的,有做醋的老匠、卖面塑的手艺人,还有开了30年面馆的夫妻——他们才是古城真正的‘展品’。”赵建明说。
忻州古城的魅力,在于它拒绝“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把历史揉进一日三餐、一街一巷。以下五大体验,带您沉浸式感受“活着”的古城:
1. 古街巷:一步一店的“晋北生活志”穿行古城,最动人的是“活态”的市井:
南北大街:古城主街,青石板路两侧,老字号与新派店铺交错——“德盛源”醋坊的陶缸排成长龙,酸香勾人;“老周碗托”摊前,师傅手搓荞麦碗托,浇一勺醋卤,配蒜泥,是忻州人最爱的“下午茶”;“秀容书局”藏在民国风小楼里,既卖线装书,也提供“古籍修复体验”。
秀容书院巷:因清代“秀容书院”得名,这条不足500米的小巷,聚集了10余家非遗工坊:面塑艺人张奶奶捏的“忻州十二时辰”,用南瓜、菠菜汁调色,生动可爱;剪纸大师王师傅的“二十四节气”窗花,线条细腻如发丝;还有“挠阁”表演队,每天下午在巷口演练——这种“大人背铁架、小孩扮戏妆”的民间社火,已入选国家级非遗。
“我最爱逛的是‘粮店巷’。”本地居民刘大爷说,“这里以前是粮行,现在改成了民俗馆,能看到老粮票、秤砣,还能听老人们讲‘粮行掌柜’的故事。”
2. 舌尖上的忻州:从早餐到夜宵的“碳水狂欢”忻州人常说:“吃不饱,不算逛古城。”这里的美食,带着黄土高原的实在与粗粝:
早餐必尝:“瓦酥”(忻州传统茶点,用小米面烤制,酥脆掉渣)、“定襄蒸肉”(猪肉拌米粉蒸制,肥而不腻)、“羊杂割”(羊骨熬汤,配杂碎、粉条,配辣椒面更地道);
午餐首选:“莜面窝窝”(莜麦面蒸制,配羊肉臊子或蘑菇卤)、“高粱面鱼鱼”(手搓成鱼形,煮入西红柿鸡蛋汤)、“过油肉”(山西经典炒菜,忻州版本更偏咸香);
夜宵亮点:“烤油糕”(外皮焦脆,内馅是红糖混合芝麻)、“糖画”(师傅用糖稀画龙画凤,既是小吃也是工艺品)、“沙棘汁”(本地野果榨的,酸甜解腻)。
“有一家‘老忻州面馆’,开了40年,只卖‘打卤面’。”陈雨说,“老板手擀面,卤子是土豆茄子炖肉,我连吃两天,离开时还打包了真空包装的卤汁。”
3. 非遗活化:老手艺变成“新玩法”忻州古城最聪明的“生存策略”,是把非遗从“展柜”里请出来,变成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面塑手作:每天上午10点,“张奶奶面塑坊”开设体验课(50元/人),教做“小老虎”“莲花”等简单造型,成品可带走;
北路梆子听唱:秀容书院古戏台每天下午有演出(免费),演员穿戏服唱《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观众可坐茶座听戏,点一杯“枣芽茶”配瓜子;
挠阁/八音会互动:周末晚上,古城广场有“非遗夜市”,游客可穿戏服体验“挠阁”(需提前报名),或跟着八音会乐队学打鼓、吹唢呐。
“上周带孩子来,他非拉着学做面塑,现在家里摆着他捏的‘忻州古城门’。”太原游客王女士笑着说,“这比课本上的‘非遗’生动多了。”
4. 夜游古城:灯笼里的“秀容不夜天”忻州古城的夜,是另一种模样:
灯光秀:从南城门到北城门,300余盏仿古灯笼点亮,城墙投影“古城历史故事”动画;
夜市经济:主街两侧支起小摊,卖手工饰品、烤红薯、糖葫芦,还有“露天电影”——播放《忻口战役》《雁门关》等本土题材影片;
民宿体验:古城内20余家民宿,多是明清院落改造,推窗可见青砖墙、老槐树,有的还提供“夜话秀容”活动(主人讲古城老故事)。
“我们特意选了中秋夜来,住在‘秀容别院’,晚上在院子里摆月饼、赏月亮,听老板讲‘秀容书院的中秋拜月习俗’。”上海游客周先生说,“这才是‘沉浸式旅游’。”
5. 周边联动:古城外的“山水人文课”忻州古城不仅是终点,更是探访晋北的起点:
五台山(车程1小时):佛教圣地,可看显通寺、塔院寺;
雁门关(车程1.5小时):“中华第一关”,登城楼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迈;
禹王洞(车程40分钟):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
阎锡山旧居(车程20分钟):民国风格建筑群,了解晋绥军历史。
外部交通:
高铁:忻州西站(大西高铁)下车,打车10分钟到古城(约15元);
自驾:导航“忻州古城停车场”(免费,8:00-22:00开放);
市内:乘101、102路公交直达古城南门。
门票:免费(部分小景点如秀容书院、泰山庙需单独购票,10-20元/处)。
最佳游览时间四季皆宜:春秋季(4-5月、9-10月)气候温和,适合细品古街;冬季(12-2月)有“古城年俗节”,舞龙舞狮、社火表演热闹非凡;夏季夜晚凉爽,夜游更惬意。
避开高峰:节假日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游客较少,适合拍照。
深度体验清单跟一场“古城导览”:每周六上午9点,文旅局组织免费公益讲解(集合点:南城门游客中心),涵盖古城历史、非遗故事;
住一晚“院落民宿”:推荐“秀容雅舍”(明清四合院,有古琴演奏)、“耕读第”(带小花园,可体验拓印);
买一份“古城伴手礼”:推荐“忻州黄酒”(枣香浓郁)、“五台山素饼”(低糖健康)、“手工醋”(可快递到家)。
注意事项古城多石板路,建议穿舒适平底鞋;
部分老店铺下午5点后收摊,想尝地道小吃需赶早;
非遗体验课需提前1天预约(可通过“忻州古城”公众号下单);
夜间气温较低,秋冬季节带薄外套。
“我爷爷是忻州人,小时候总听他说‘秀容川的米香’。”来自广州的陈女士摸着古城墙的砖说,“今天走在南大街,闻到醋香、听到梆子声,突然懂了爷爷的乡愁——这不是景点,是刻在基因里的家。”
本地手艺人张奶奶的面塑摊前,永远围着孩子。“我捏了一辈子面人,以前只在村里庙会卖。”她捏着一个小兔子说,“现在古城给我设了工坊,不仅能教娃娃们,还能把忻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比赚钱更让我高兴。”
结语:忻州古城,是“城”,更是“生活”从东汉的夯土城墙,到今天的青石板路;从秀容书院的书声,到夜市的烟火气,忻州古城用1800年的光阴证明:最好的文物保护,不是把历史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有人住、有人吃、有人传。
正如赵建明研究员所说:“忻州古城的价值,在于它‘未断裂的生活链’。当你坐在老茶馆喝着枣芽茶,听隔壁桌的老人聊‘当年’;当你跟着非遗师傅捏面人,听他讲‘这个造型代表啥’,你会突然明白:所谓‘古城’,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建筑,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日子写成的诗。”
这个秋天,不妨把行程慢下来,去忻州古城走走。不必急着打卡,只需在巷口吃一碗碗托,在书院听一段梆子,在夜市买一盏灯笼——你会在这烟火与古意的交织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温度”。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忻州古城”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