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伤疤”到“画卷”,看长寿如何把废弃矿山“盘活”

明月山,重庆主城“四山”之一,是重庆都市区的天然氧吧,是市民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理想场所和天然博物馆。但时间倒回20世纪

明月山,重庆主城“四山”之一,是重庆都市区的天然氧吧,是市民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理想场所和天然博物馆。

但时间倒回20世纪90年代,这片绿水青山曾被“割裂”。明月山系长寿段陆续形成了29家以开展石灰岩矿为主的露天矿山,造成了多个集中连片的露天山体和森林植被损坏……

为抚平这些“伤疤”,长寿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着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体系的重塑整体推进,长寿区明月山废弃矿山系统治理和明月山的一体化保护,着力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难、定位难、培育难、变现难”的问题。

通过挖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空间价值,形成“生态地票”,助力废弃矿山蝶变升级,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2024年9月成功入选《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二十大典型案例》。

明月山龙寨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前

明月山龙寨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后

如何做?有哪些措施?

坚持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空间布局。

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一江、三河、六山、百湖”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了《长寿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首次以区人民代表大会全会表决方式审议批准,充分树立规划的权威性。

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塑造集耕地、森林、草地等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于一体的明月山森林涵养空间,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布局。以山地森林生态要素为主导,以明月山森林生态修复为重点,实现区域共赢发展,为明月山人文农旅体验区建设和周边村镇乡村振兴筑牢生态基础。

开展资源调查核算,夯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基础。

委托重庆地研院对明月山29家矿山、涉及39个矿点废弃矿山损毁情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清晰界定废弃矿山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与使用范围,明确其出租、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权利与义务。

编制《长寿区明月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划分3个废弃矿坑集中片区,构建区域20个具体生态产品项目数据库。健全生态产品的动态监控体系,印发《长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导则》,提出“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润土、弹路、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修复原则路径和技术工法。

依托矿山优势资源,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优质供给。

科学把握废弃矿山的“临崖、深坑”等独特性和差异性,形成攀岩、湿地等差异化生态产品;按照“一矿一策”工作思路,与“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等结合,分类明确了“城市郊野公园、居民休闲休憩、农业特色产业”等生态产品,打造矿山版“富春山居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有序推进原矿山企业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与农业生产、社会综合事业、乡村旅游等探索复合利用,打通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办证堵点、难点,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积极推动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态产品新业态。

打通生态流通关键,不断释放生态产品新潜能。

创新绿色金融,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为突破口,积极引入区属重点国有企业(长寿开投集团)参与生产产品建设,将明月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包装策划为“生态地票项目包”,向银行绿色金融贷款筹集资金来源9000余万元;重塑工作机制,形成多元共治新机制。

以明月山废弃矿山为示范,区政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区人大建立“人代会审议、定期跟踪评估、项目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形成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局面;用活现行政策,释放生态价值变现。

将废弃矿山现状“采矿用地(建设用地)空间”改造成为“农用地空间”,形成具备“建设用地空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抵充规费”3大功能的“生态地票”,通过市场交易取得生态地票收益并偿还前期贷款。

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生态效益明显。修复废弃矿山面积225.94公顷,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破碎的景观得到连通和修复,建立起新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水土保持率达75.04%,生态质量指数(EQI)增长0.08,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

经济效益突出。复垦为林地1650亩,复垦为园地约800亩,复垦为耕地约1000亩,种植桃树、梨树、枇杷树等约18000棵,发展特色农业,预计为村社年增收入约150万元;实现可入市交易的生态地票75公顷,预计获得收益2.25亿元左右,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社会效益显著。助推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配套完善生产大道、生态步道、生态蓄水池、休息点、观景台、公共服务广场等基础设施,改变了当地群众生产和休闲方式,社会效益显著,实现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来源:长寿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