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45nm禁令到AI芯片管控:线路板如何承接国产产能?

2025 年 10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强化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要求英伟达、AMD 等企业优先满足本土 AI 芯片需求,众

2025 年 10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强化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要求英伟达、AMD 等企业优先满足本土 AI 芯片需求,众议院更建议实施 45nm 及以下设备禁令,这一系列举措倒逼中国芯片产业加速自主化进程,而线路板作为芯片与终端产品的连接枢纽,正成为国产替代中的关键支撑。

成熟制程扩产直接拉动线路板需求扩容。在先进制程受限背景下,中芯国际等企业加速 28nm、40nm 成熟制程产能释放,这类芯片虽工艺难度低于先进制程,但对线路板的稳定性与成本控制要求更高。28nm 芯片配套的线路板需采用 10 层以上布线设计,同时通过半固化片(PP)选型优化,将制造成本降低 15% 以上,以适配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大规模应用场景。据统计,2025 年国内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将增长 30%,对应的线路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20 亿元。

Chiplet 技术突围催生线路板新需求。面对先进制程限制,国产芯片企业纷纷转向 Chiplet 异构集成技术,通过多颗小芯片组合实现高性能。这种方案要求线路板具备超高密度互连能力,如采用 Deca 的 Adaptive Patterning 技术,可实现 2μm 走线宽度与 20μm 铜接线柱间距,将芯片互连面积减少 80%。国内企业已开发出 4 RDL 层的 Chiplet 配套线路板,能支撑 10 芯片集成的测试载具需求,适配国产 GPU 与 AI 芯片的封装场景。

供应链协同更推动线路板技术自主。针对美国限制,国内已形成 “芯片设计 - 封装测试 - 线路板” 协同研发体系,例如在镓、锗管制背景下,线路板企业联合材料厂商开发无锗覆铜板,通过调整树脂配方保持信号传输性能稳定。政策端的支持同样给力,2024 年中央财政安排 12.8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先进封装材料研发,其中 30% 流向线路板相关技术攻关。

芯片出口限制虽带来短期挑战,却加速了产业链的自主化整合。当国产芯片在成熟制程与 Chiplet 领域持续突破,线路板的工艺适配能力与供应链韧性,正成为决定替代进程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