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感叹世事无常,可无常就是这个世界固定不变的规律,万事万物终究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确定的。
我们遇到的人和事,并非都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也无法精准地预见,这就是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质。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很多人会陷入焦虑和无力感,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却发现手里只有空气。
其实,破局的关键在于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说就是:
要有勇气去改变可改变之事,有度量去容忍不可改变之事,有智慧去区别以上两类事。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一、度量:容忍不可改变之事很多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跟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较劲。比如我们的出身、已经发生的过去、他人的想法,甚至死亡本身。
这些都是我们一开始就发到手里的牌,或者已经打出去的牌,再怎么懊恼也无法重来。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容忍”,或者说“接纳”。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老友记》里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的离世。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与“不可改变之事”缠斗一生的悲剧。
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录和多年的新闻报道,他的悲剧起点,可能要追溯到他无法选择的童年——父母在他年幼时离异,这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
这个空洞,是他一生都无法填补的“不可改变之事”。
后来,1997年的一次滑雪事故,让他开始服用强效止痛药奥施康定。这扇地狱之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从最初的止痛,迅速滑向成瘾。
他自己也说,如果他胖了,那就是在酗酒;如果暴瘦,那就是在嗑药。他的人生,就在戒毒和复吸的循环里反复拉扯。
更深层的“不可改变”,是成瘾本身的生理机制。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引发“痛觉过敏”,让他为了治疗“吃药本身引发的疼痛”而继续吃药。
他曾前后15次进出戒毒所,这说明他并非不想改变。但童年的阴影、成瘾的生理依赖、巨大的名利和身边复杂的环境,这些几乎都是他无法凭个人意志彻底扭转的“不可改变之事”。
最终,他的人生定格在54岁。对于旁观者而言,我们只能接纳这个悲剧的结局。而对他自己来说,或许死亡才是从这场无望的斗争中最终的解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内心无法弥合的创伤和外界难以撼动的洪流时,与它们死磕,结果往往是自我毁灭。学会接纳,不是放弃,而是承认现实的边界,从而把力气用在对的地方。
二、勇气:改变可改变之事接纳不可改变的,不等于躺平认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认清了边界,我们才能把全部的精力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被我们改变的事情上——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动。
这就需要勇气,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
前段时间有个热点事件,就是美国保守派播主查理·柯克被枪杀。抛开他那些极具争议的观点不谈,单看他的行为模式,就是“改变可改变之事”的一个极端案例。
柯克认为美国背离了传统价值观,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被左派思想全面占领。他没有像很多保守派一样停留在抱怨上,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
他做了什么?他创立了“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组织,纲领就是“托古改制”,试图把美国拉回他所认为的“正轨”。
他最核心的行动,就是深入“敌营”——左派大本营的各大高校,跟学生和教授们展开面对面的激烈辩论。
在美国大学里公开宣扬反堕胎、反LGBT、支持以色列、批评非法移民,这无异于在火药桶里点火。
但他就是这么干了,把辩论视频切片发到网上,吸引了大量支持者,也激起了无数反对者的怒火。
可能跟很多小伙伴的理解不太一样,柯克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莽夫,他逻辑严密,口才极佳,是个职业辩手。他选择用对话和辩论去改变他认为可以改变的政治生态和年轻人思想。
他坚信,思想阵地是可以争夺的,舆论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这正是他勇气的体现:直面问题,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付诸行动。
当然,他的结局极具讽刺性。一个拥枪文化的倡导者,最终死于枪口之下,而且是被一个同样来自白人保守派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处决式”枪杀。这本身就是“世事无常”的又一个注脚。
但我们讨论的不是他观点的对错,也不是他命运的讽刺,而是他面对自己不满的现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行动力。
他没有沉溺于对“不可改变”的现状的哀叹,而是鼓起勇气,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冲撞和改变他认为“可以改变”的一切。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驱动世界发生变化的那股最原始的动力。
三、智慧:区别可控与不可控有了接纳的度量和行动的勇气,还不够。最关键也最难的,是第三项:智慧。也就是,如何准确判断一件事,到底是“不可改变”还是“可以改变”?这种判断力,是前两者的总开关。
判断错了,要么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在不可改变的事情上浪费生命;要么是坐看机会流逝,把可以改变的局面当成命中注定。
我们再回头看马修·派瑞和查理·柯克的故事,就能发现这种“智慧”的重要性。
马修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智慧”的错配。他试图用“可控”的外部物质(药物、酒精)去“改变”一个“不可控”的内部问题(内心的空虚和创伤)。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误判。
他真正“可控”的是什么?是选择更健康的治疗方式,是远离那些将他拖入深渊的“朋友”,是建立一个真正支持他康复的生活环境。他并非没有尝试,15次进入戒毒所就是证明。
但成瘾的巨大力量模糊了他的判断力,让他一次次回到错误的解决方案上,最终耗尽了所有改变的可能。
而查理·柯克,他拥有改变的勇气,但他是否完全具备了分辨的智慧?这就更复杂了。他正确地判断出“舆论和思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这是他的智慧。
但同时,在一个枪支泛滥、政治极化的社会里,用极端言论去激化矛盾所带来的暴力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一种“不可改变”的系统性规律。
他自己也知道危险,所以雇了保镖。这说明他意识到了风险,但他可能低估了这种风险的“不可控”程度,或者说,他有意识地选择了接纳这种风险,作为他改变事业的代价。
这或许就是他未能完全看透的、更宏大的“不可改变之事”。
这种分辨的智慧,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堵车时狂按喇叭,是错把“不可改变”的交通状况当成了“可改变”的;面对一份毫无前途却安稳的工作不敢辞职,是错把“可以改变”的人生轨迹当成了“不可改变”的。
智慧,就是能在愤怒时认清现实,在安逸时看到可能,从而做出最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结语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转折。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拿到什么样的角色,也无法预知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但我们永远拥有选择如何表演的权利。
有些人被自己的悲剧角色所吞噬,有些人试图改写整个剧本却被提前踢出舞台,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让自己能更有尊严、更少遗憾地演好自己的部分。
或许,在“无常”这个永恒的背景板下,能够清醒地分辨、勇敢地行动、平静地接纳,并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本身,就是我们对抗不确定性时,所能拥有的最确定的东西。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