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际旭创:AI时代的“光速引擎”

中际旭创:AI时代的“光速引擎”2025-10-29 08:00 · 硬科技趋势观察官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导语|
中际旭创:AI时代的“光速引擎”

2025-10-29 08:00 · 硬科技趋势观察官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导语|当AI服务器的算力狂飙,中国光模块产业迎来最强拐点

在AI大模型与智算中心持续爆发的2025年,中际旭创(300308.SZ)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它的800G光模块被全球AI服务器厂商大规模采用,1.6T产品进入验证阶段,产能布局横跨中国与东南亚,研发路线直指LPO与CPO——它不仅是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连接者,更是中国光通信技术走向世界的“行业样本”。

本文将从技术演进、业务逻辑、财务表现、全球竞争与未来路径五个维度,系统解析这家企业如何在AI算力周期中完成从“制造商”到“标准定义者”的转变。

一、产业背景:从“流量”到“算力”的结构性升级

AI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正在重塑光通信产业的节奏。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中国智算中心规模同比增长45%,AI服务器出货量突破65万台,直接带动800G及以上光模块需求翻倍。

800G光模块成为AI训练集群的标配,而1.6T光模块则是2025年之后AI数据中心升级的关键。这意味着,光模块不再只是通信器件,而是AI算力系统中最核心的“能效枢纽”。

在这一结构转变中,中际旭创是国内唯一同时覆盖800G、1.6T、LPO与CPO全路线的厂商,技术深度与出货规模均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二、技术纵深:从COB到CPO的跃迁逻辑

中际旭创的技术核心在于高速光模块的设计、封装与测试能力。过去五年,它完成了从400G到1.6T的技术跃迁,形成“设计—封装—测试—量产”的系统化闭环。

时代

核心产品

技术特征

商业意义

2020–2022

400G/800G

COB 封装,率先量产 OSFP/QSFP-DD800

实现全球规模化出货

2023

800G 硅光模块

SiPh 平台,支持 DR8 / FR4

进入海外 Hyperscaler 供应链

2024

1.6T LPO / 800G ZR

线性驱动 + 硅光融合

成本与功耗下降 30%

2025

3nm 1.6T OSFP 2×FR4

支持 CPO 共封装验证

向系统级光互联演进

公司已形成从COB → LPO → CPO的完整技术路线,并在硅光相干与DSP集成方面实现自主研发突破。这一体系让中际旭创具备持续的技术代际领先力。

三、制造体系:高速增长背后的工程纪律

高速光模块的量产门槛极高。封装精度必须控制在微米级,测试流程需覆盖高速信号完整性与热仿真全流程。

中际旭创的制造体系以**“柔性自动化 + 工程闭环”**为核心:

拥有万级洁净室与自动化组装测试线;建立PMP(新产品导入流程)与MOI(生产作业指导书)体系;工艺与质量团队平均从业超过10年,形成严谨的工程文化。

公司在泰国设立的 Picmore Technology (Thailand) 工厂,标志着其海外制造体系正式成型。这不仅分散地缘风险,也提升了北美客户订单的交付稳定性。

中际旭创正在从“国内最强制造商”转型为“全球供应体系企业”。

四、财务表现:高速增长与高盈利的平衡

截至2025年上半年:

营业收入:158.47亿元,同比增长约18.8%;归母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约18.8%;净利率:稳定在28–30%的高位区间。

其核心子公司苏州旭创科技实现净利润4.56亿元,占集团净利超10%。在硬件制造领域,这种高毛利率结构极为罕见,显示出其在800G与1.6T高端产品领域的定价权与规模壁垒。

五、客户结构:AI算力浪潮的直接受益者

中际旭创的客户集中度高,但客户质量极强。

海外 Hyperscaler:Meta、Google、Amazon、Microsoft;国内智算中心: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系统合作伙伴:NVIDIA、浪潮信息、宝信软件等。

800G光模块的大规模放量,使公司在北美AI数据中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而“东数西算”与国内智算中心建设提速,推动本地客户订单同步增长。

公司已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1.6T样品出货验证,800G产品保持高位放量,顺利跨越“量产爬坡期”。这标志着其从“制造领先”迈向“技术定义”的阶段。

六、战略纵深:从光模块制造到光互联平台

公司未来三年战略核心是:

“以高速光模块为基础,向硅光、相干与CPO延伸,构建全光互联生态。”

战略路径可分三层:

技术前沿突破:持续投入硅光与CPO研发,2026年实现CPO量产验证;全球化供应架构:中国+东南亚“双中心”布局,服务北美与本地双市场;生态绑定:与上游芯片(Broadcom、Inphi)和下游整机(NVIDIA、浪潮)形成稳定协作网络。

这一体系让中际旭创从“高速光模块供应商”向“AI互联基础设施平台商”演进。

七、风险平衡:高速周期下的韧性管理

公司仍面临三类风险:

AI周期波动风险:若全球服务器投资放缓,短期订单增长或受抑;技术迭代风险:1.6T良率爬坡若不及预期,将压缩利润;竞争加剧风险:新易盛、天孚通信、剑桥科技等正加速追赶。

不过,从专利储备(累计385项)到客户绑定结构看,中际旭创的“技术—产能—生态”三角壁垒仍稳固。

八、全球格局:从“四小龙”到“中国光脉络”

全球光模块产业正在形成“国外寡头 + 中国多强”的竞争格局:

海外:Coherent、Lumentum 主导相干领域;中国: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剑桥科技形成“四小龙矩阵”。

其中,中际旭创是唯一覆盖相干、硅光、LPO、CPO全栈路线的企业。这意味着它不仅在制造端领先,更有能力定义未来光互联标准。

九、展望2026:1.6T商用与CPO落地

根据公司战略节奏:

2025年:完成1.6T样品验证,进入AI服务器小批量导入;2026年:实现CPO封装可量产化,AI服务器内部互联速率提升至3.2T;2027年:形成自研“光互联解决方案平台”,推动光算一体化架构落地。

届时,中际旭创将不只是光模块公司,而是中国AI算力网络生态的“光速引擎”。

十、结语|中国光通信的“时间复利”

中际旭创的崛起,是中国硬科技产业“时间复利”的缩影。十年打磨,三代跨越,它从代工厂成长为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供应商。未来,当1.6T与CPO技术进入全面商用,光互联将不再是幕后角色,而是定义算力极限的主角。

结语提问|当AI服务器全面进入1.6T时代,中国能否在光互联标准与封装技术上实现从“并跑”到“引领”的跨越?

关注我【硬科技趋势观察官】,每周深度拆解国产AI芯片、光模块与算力产业最新进展,用数据看趋势。

#AI芯片 #算力 #光模块 #国产替代 #产业观察 #硬科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