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段玉山:深耕嵩山文化,传播华夏文脉

在登封这片 “伸手摸住秦汉瓦,抬脚踢到宋文化” 的历史厚土上,有一位身影始终与嵩山文脉紧密相连 —— 他曾是守护一方平安

在登封这片 “伸手摸住秦汉瓦,抬脚踢到宋文化” 的历史厚土上,有一位身影始终与嵩山文脉紧密相连 —— 他曾是守护一方平安的公安干警,三十年警营生涯铸就坚毅品格;2008 年退居二线后,他转身成为嵩山文化的 “摆渡人”,以赤子之心主政嵩山文化研究会,用十余载光阴挖掘、传播、活化嵩山文化,让这座承载着八千年华夏文明的圣山,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他就是段玉山,一位用行动践行 “文化传承无终点” 的行者,一位将个人生命融入嵩山文脉的守护者。从警徽熠熠到文墨飘香,他的人生轨迹,恰是嵩山文化从 “深藏史卷” 到 “走向大众” 的生动缩影。

警营砺初心:三十年坚守,铸就担当品格

段玉山的人生上半场,与 “守护” 二字紧密相连。1950 年 11 月 20 日,他出生于登封告成镇,这片孕育了夏代王城岗遗址的土地,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不过,年轻时的他选择了 “守护平安” 的道路 ——1972 年,22 岁的段玉山通过招干进入登封县军管会,1973 年军管会撤销后,登封县公安局正式成立,其工作身份随之过渡至公安系统,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公安生涯。

在警营的岁月里,他从基层民警做起,内勤、副股长、股长、副局长、政委…… 每一个岗位都留下了扎实的足迹。1979 年,他短暂驻守城关派出所,直面群众急难愁盼;1984 年登封建成完整公安体系后,他才逐步离开治安股,但仍兼任相关部长职务;1985 年至 1986 年,他进入登封县委党校攻读两年中专班,期间未脱离兼职工作,白天汲取理论知识,夜晚处理工作事务,以 “工学兼顾” 的态度夯实能力基础;1987 年,他任登封市公安局副局级协理员,1989 年任副局长,1990 年底任政委,一步步从一线干事成长为公安系统的骨干力量。1995 年,他调任新密市公安局,先后担任政委、局长、党委书记,彼时职级为副县级;2002 年,面对郑州市政法系统干部交流的机会,因牵挂故土,他最终选择回到登封,出任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08 年退居二线,直至 2010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1996 年,段玉山迎来公安生涯的重要时刻 —— 作为全国优秀公安局代表,他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受到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份荣誉此前极少对外提及,却成为他坚守 “为民服务” 初心的重要动力。三十年警营生涯,段玉山练就了 “办实事、敢担当、善统筹” 的能力 —— 这份能力,在他退居二线后主政文化事业时,成为了推动嵩山文化研究会发展的 “硬核底气”。正如他常说的:“公安工作要‘接地气’,文化工作同样要‘扎根基’,都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越来越好。”

文脉续新篇:主政研究会,扛起传承大旗

2008 年,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段玉山,没有选择 “含饴弄孙” 的安逸生活。彼时的登封,虽坐拥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嵩山地质公园等文化瑰宝,但文化挖掘的深度、传播的广度仍有不足。“不能让这么好的文化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怀着这样的初心,段玉山开始主政嵩山文化研究会,以执行会长身份开启文化传承新征程。

从主政初期的 “夯实基础”,到后来成为登封文化传承的 “核心力量”,段玉山倾注了全部心血。最初,研究会办公条件简陋、经费紧张,他自掏腰包垫付开支,带领团队 “跑景点、查史料、访专家”;为了吸纳更多人才,他登门拜访登封的文化学者、退休老干部、艺术爱好者,用诚意打动了一批又一批 “嵩山文化发烧友”—— 研究会会员最多时达一千余人,形成了 “专家领衔、大众参与” 的良性格局。在文化成果梳理与留存上,他深知书籍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牵头组织团队撰写了《嵩山文化研究文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解读》《嵩山论坛学术汇编》等书籍,系统梳理嵩山文化脉络,为后续研究与传播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主政期间,段玉山推动的 “大禹故里故都” 学术认定工作极具里程碑意义:2016 年至 2017 年,嵩山文化研究会牵头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赴登封举办多场研讨会,通过实地勘察少林办王庄村祖家庄及告成镇遗址、翻阅古籍文献、走访基层群众,最终达成共识 —— 大禹故里故都位于登封,并发表《登封宣言》,明确这一学术结论;2018 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此下发文件,2024年在少林办挂牌,为登封大禹文化传播提供了权威支撑。

在研究会的岗位上,段玉山的角色不断转变,却始终坚守 “传承文脉” 的核心使命:成立初期,他担任执行会长,牵头制定研究会发展规划,从 “零” 开始搭建文化传播框架;随着研究会影响力扩大,他接任会长,带领团队承接重大文化项目,推动嵩山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24 年后,虽退居名誉会长,他仍坚持参与活动策划、展品审核,用 “老班长” 的经验为研究会把关定向。有人问他 “为何如此执着”,他笑着回答:“嵩山是华夏文明的‘根’,我能做‘护根人’,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多维拓路径:六大维度发力,激活嵩山文化生命力

在段玉山的带领下,嵩山文化研究会以 “挖掘深度、传播广度、参与热度” 为目标,从文化宣传、活动举办、义务服务、遗产申报、产品开发、文化普及六大维度发力,构建起嵩山文化传承的 “立体矩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 “活” 了起来。

“文化要传承,首先要‘被看见’”,这是段玉山在文化宣传工作中的核心理念。为了让嵩山文化走出登封、走向全国,他带领研究会主动对接各级媒体,构建起 “中央 + 地方”“传统 + 新媒体” 的传播网络。在中央级媒体层面,他多次带队赴北京对接,推动嵩山文化登上央视核心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播出《话说嵩山》,解读嵩山与古代帝王封禅的渊源;《讲述》栏目推出《武则天金简发现始末》,揭开嵩山历史的神秘面纱;《探索与发现》制作《中华武术系列之少林武术佛光历史》《嵩山历史建筑群》,用纪录片形式展现嵩山的人文与自然价值。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权威报纸,也多次刊发由研究会提供素材的文章,如《先有 “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嵩山少林景区大变脸》,让 “天地之中” 的品牌深入人心。在地方传播层面,他推动研究会与登封电视台合作开办《漫画嵩山》栏目,这档持续三年的节目,以 “帝王篇”“名人篇”“申遗篇” 等 132 期内容,用通俗有趣的方式解读嵩山文化,既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也成为登封文旅宣传的 “名片节目”。2025 年,他作词的戏歌《嵩山情・中国梦》在郑州文化馆举办发布会,央视网、人民网等 20 余家媒体同步报道,用 “豫剧 + 现代旋律” 的形式,让嵩山文化以 “音乐符号” 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文化不是静止的史料,而是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基于这一认知,段玉山带领研究会策划了一系列兼具 “学术性” 与 “大众性” 的文化活动,让嵩山文化从 “史卷” 走向 “舞台”。学术论坛方面,他牵头打造的 “嵩山论坛”,是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论坛从研究会自主举办起步,逐步升级为市级、省级活动,2016 年更是成为国际性论坛 ——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出席并发言,提出 “南有博鳌(谈经济),北有嵩山(谈文化)” 的定位,让嵩山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 “窗口”。此后,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永久性会址落地登封唐庄,成为推动嵩山文化国际化的重要平台。艺术与节庆活动方面,研究会的 “成绩单” 同样亮眼:2009 年,联合中国道教协会举办 “祈福中华・论道中岳” 活动,明确嵩山 “道教发源地” 的地位;同年,与河南省诗歌学会合作举办 “中秋赏月咏诗晚会”,用诗歌、歌曲演绎嵩山之美;2010 年,在深圳举办 “嵩山少林书画展”,让登封书画艺术走出河南;2011 年,邀请 101 岁国学大师文怀沙来登封设立 “嵩山文化与国学讲坛”,文怀沙提出 “像西方人崇拜奥林匹斯山一样仰视嵩山”,引发全国对嵩山文化的关注。此外,自 2010 年后开始举办的十一届 “登封市大禹文化民间艺术节”、“庆祝天地之中申遗成功一周年” 系列活动,也让嵩山文化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影视创作方面,段玉山更是推动嵩山文化 “破圈” 的关键人物。他牵头策划的电视剧《谁与同行》,以登封企业家返乡投资 4000 余万元建养老院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聚焦养老问题,2019 年杀青后,经中央电视台、人社部、中宣部审核通过,将在央视一套播出 —— 这部剧不仅填补了登封本土电视剧的空白,更让嵩山文化以 “影视 IP” 的形式,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

“文化传承,要从‘服务’开始”,段玉山深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为此,他带领研究会组建并修缮了一支由 200 余名退休老干部组成的 “嵩山文艺宣传队”,这支队伍被媒体称为 “红衣导游”“嵩山蝴蝶”,成为嵩山景区一道独特的 “文化风景线”。宣传队成员经专业培训后,在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等 7 个核心景点提供义务导游服务 —— 他们 “讲嵩山故事、写嵩山感悟、唱嵩山歌谣、拍嵩山美景”,用接地气的方式向游客传递嵩山文化。多年来,宣传队累计接待游客数万人次,收到游客留言及表扬信 5000 余条;他们还创办内部报纸《嵩山晚霞》,记录嵩山文化的点点滴滴;成立文艺分队,利用周末、假日在景区演出 198 场,观众达 24 万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嵩山文化的温度。段玉山常对队员说:“我们不是‘导游’,是‘文化宣传员’,要让每一位游客离开嵩山时,不仅带走照片,更带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份 “义务服务” 的初心,让嵩山文化真正走进了大众心里。

登封作为全国少有的 “三项世界级遗产” 拥有者(自然、文化、非物质文化),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段玉山与嵩山文化研究会的不懈努力。在遗产申报工作中,段玉山始终扮演 “核心推动者” 的角色,带领团队梳理史料、撰写材料、协调资源,为嵩山 “走向世界” 铺路搭桥。2004 年,嵩山申报 “世界地质公园”(自然遗产),段玉山带领团队深入嵩山腹地,整理地质演化史料,配合专家完成申报材料,最终助力嵩山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 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牵头负责文化解读与材料撰写,从 “天地之中” 理念的历史渊源,到建筑群的建筑艺术价值,逐一梳理、论证,最终推动申遗成功,让登封成为全球首个以 “天地之中” 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地;2016 年,“二十四节气”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段玉山带领团队挖掘嵩山地区的节气习俗(如嵩山庙会、大禹祭祀等),提供地方案例支撑,为 “二十四节气” 成功申遗贡献了登封力量。三次申遗,段玉山都亲力亲为,常常熬夜修改材料、协调各方。有人问他 “累不累”,他说:“看到嵩山的名字刻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所有的累都值了 —— 这是属于登封的荣誉,更是属于中华文化的荣誉。”

“文化要‘活’,还要‘火’,要与产业结合,让文化产生价值”,在段玉山的推动下,嵩山文化研究会充分挖掘嵩山文化元素,协助本地企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实现 “文化 + 产业” 的深度融合。研究会牵头开发的产品涵盖多个领域:文化创意类有登封窑珍珠地、嵩山木板年画、少林塑壁、嵩山木雕根雕,将嵩山的历史与艺术融入手工艺品;食品类有嵩山素饼、山楂红酒、嵩山古酒,让游客 “带走嵩山的味道”;茶品类有嵩山系列茶,结合嵩山的生态环境,打造 “文化茶” 品牌;医药类有 “嵩山药神” 相关产品,挖掘嵩山的医药文化;武术衍生类有少林武术周边产品,延伸少林武术的产业链。这些产品中,有 75 项获得国家科技专利,投放市场后广受游客欢迎,既满足了游客的 “纪念需求”,也带动了本地企业发展,实现了 “文化传承” 与 “经济发展” 的双赢。段玉山说:“让文化‘变现’不是目的,而是让更多人通过产品了解嵩山文化 —— 比如一个嵩山木板年画,游客买回去挂在墙上,看到它就会想起嵩山,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

“文化传承的根基在大众,尤其是在年轻人”,基于这一理念,段玉山推动研究会开展嵩山文化 “六进” 活动(进景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让嵩山文化 “从点到面” 覆盖登封各个领域。在校园里,研究会成员走进实验高中、嵩阳高中、登封一中、嵩阳初中等学校,开设 “嵩山文化讲堂”,从嵩山的历史典故到建筑艺术,从少林武术到道教文化,用生动的案例为学生们解读本土文化。段玉山自己也多次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 “嵩山与华夏文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在机关和企业,研究会为干部职工、企业员工讲解嵩山文化与 “天地之中” 理念,推动文化融入工作与生产;在社区和农村,研究会组织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让老年人、村民也能近距离感受嵩山文化的魅力。五年来,“六进” 活动累计开展 160 余场,覆盖人群达数万人次。段玉山说:“文化普及不是‘灌输’,而是‘引导’—— 让每个人都觉得‘嵩山文化与我有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

收藏寄深情:以墨宝为媒,延续文化记忆

除了推动研究会的工作,段玉山还有一个坚持了四十余年的爱好 —— 收藏名家书法楹联。从 1980 年代开始,他就遍访全国的书法家、文人,登门求购墨宝,如今已收藏百余幅珍品,既有清代何绍基的篆籀之作,也有近代启功的飘逸书法,还有当代书家的创新作品。

在文化展览领域,段玉山始终以 “让收藏服务于传承” 为宗旨。2021 年 11 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他精心策划并举办 “红色文化记忆・二十世纪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览”。此次展览精选二十世纪以来反映红色主题的名家书画作品,涵盖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时代风貌等内容,旨在通过笔墨艺术弘扬红色文化、延续红色血脉,用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及学生参观,成为登封当年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2025 年 10 月 1 日,在登封文化馆举办的 “赏悦名人名家书法楹联精品展览”,正是段玉山收藏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作为策展人,他将自己珍藏的墨宝无偿展出,希望通过这些 “笔墨丹青”,让观众感受书法楹联的艺术魅力,进而了解嵩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展览开幕式上,他说:“这些墨宝不是我的‘私人财产’,而是中华文化的‘共同财富’—— 我只是个‘保管员’,把它们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爱上传统艺术,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这些展览,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成为登封不同时期的 “文化盛事”。而这,只是段玉山 “以收藏传文化” 的缩影 —— 多年来,他常将自己的收藏借给学校、文化馆展出,还捐赠多幅作品用于公益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嵩山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他说:“收藏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分享’—— 让墨宝中的文化精神传递下去,才是对文化最好的尊重。”

初心永不变: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

从 2008 年主政嵩山文化研究会,到 2025 年仍活跃在文化传承一线,段玉山已在嵩山文化领域深耕近二十载。如今的他,虽已年过七旬且于 2020 年正式退休,却依然保持着 “每天到研究会转一转、每周参加一次活动” 的习惯 —— 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因为嵩山文化传承,永远没有‘终点’。”

在段玉山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嵩山文化:研究会吸纳了一批 90 后、00 后会员,他们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嵩山文化;登封的中小学开设了 “嵩山文化校本课程”,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家乡的历史;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登封,不仅为了少林武术,更为了感受 “天地之中” 的文化魅力 —— 这些变化,都是对段玉山最好的 “回报”。

有人问段玉山:“你这一生,从公安到文化,最自豪的是什么?” 他笑着回答:“无论是守护平安,还是传承文化,都是在做‘对的事’—— 能为嵩山、为中华文化做一点贡献,我就很满足了。”

这就是段玉山,一位与嵩山共生、与文脉同行的守护者。他的故事,从无需华丽辞藻铺陈 —— 申遗成功时卷宗上未干的墨痕,展览开幕时展厅里流动的墨香,《嵩山情・中国梦》戏歌里婉转的腔调,早已是最生动的注脚;他的生命重量,亦不必用标尺丈量 —— 那三十年警营护民的赤诚,二十载深耕文化的坚守,早已化作华夏文明长河里一泓温润的清泉,既映着嵩山的千年雪,也滋养着后辈传承的春芽。当后来者站在嵩山之巅眺望文脉远方时,定会想起那个步履不停的身影,想起他用一生证明的: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对土地的热爱,熬成岁月里的绵长回响。(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