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才知道,选购冰箱要先看门型,这4种常见样式,优缺点一目了然

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样,选冰箱先盯着容量、颜值或者价格看,压根没把“门型”当回事?直到去年换冰箱时跟卖家电的朋友聊了半

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样,选冰箱先盯着容量、颜值或者价格看,压根没把“门型”当回事?直到去年换冰箱时跟卖家电的朋友聊了半小时,才发现门型才是决定“用着爽不爽”的关键——毕竟冰箱是每天要开七八次的家伙,门型不对,再大的容量也能给你用出“乱七八糟”的感觉。

先说说最熟悉的三开门,我租房那会用的就是这个,窄窄的机身刚好塞在厨房转角,上面冷藏放饮料水果,下面冷冻装速冻饺子,中间变温区刚好放刚买的草莓或者没吃完的外卖——不用怕冷藏太暖坏了,也不用冻成硬邦邦的没法直接吃。

现在想想,这种门型真的是中小户型的“救星”,占地小还能装,200L到600L的容量覆盖了从单身到三口之家的需求,唯一的小缺点就是中间抽屉如果做太浅,放不了大物件,但对于空间紧张的家庭来说,这点牺牲完全值。

再讲法式四门,我邻居家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每次去她家借酱油,都要夸两句她的冰箱:上面双开冷藏区摆得整整齐齐,饮料、蔬菜、零食各占一格,下面两个大抽屉一拉开,冻肉、冻鱼、速冻包子分门别类,拿取巨方便——不用像传统冰箱那样弯腰翻半天,也不会把冻硬的肉蹭得满手油。

但她最近也在吐槽:有了宝宝后想要存母乳,才发现法式四门没有变温区,只能把母乳装在保鲜袋里,裹三层塞冷藏最里面,总担心温度不够稳定,“早知道选带变温区的就好了”。

然后是十字门,我最近刚给爸妈换的就是这种,他们平时爱囤菜,十字门的分区简直是“强迫症福音”:左边冷藏分了果蔬区、饮品区、熟食区,右边冷冻分成了肉品区、海鲜区、速冻食品区,中间还有个独立变温区——我妈现在把变温区调成4℃,专门存刚摘的青菜和鲜牛奶,说“比冷藏更保鲜,比冷冻更软和”;我爸则把变温区当“临时冷冻”,买了新鲜牛肉先放里面缓一缓,再切小块冻起来,“不会像直接冻那样硬得切不动”。

最贴心的是,每次开门只需要开一扇,冷气散失少,电费都比之前的对开门省了二十块。

最后聊聊对开门,我姐家以前用的就是这个,她跟我吐槽了无数次:“看着容量大,实际全是‘无效空间’——冷藏区是长条深柜,放个盘子进去要推到最里面,想拿后面的酸奶,得把前面的可乐、苹果全搬出来;冷冻区更坑,层间距大得能塞下一个篮球,放小包装的速冻馄饨总往下掉,而且每次开门都像开冷库门,冷气‘呼’地往外跑,夏天站在旁边都能感觉到热,最烦的是串味——上次放了个榴莲,连冷冻的鸡肉都是榴莲味,整整用了三盒活性炭才消掉。”现在她换了十字门,逢人就说“对开门真的能不选就不选”。

其实选冰箱跟找对象一样,不是“越大越好”“越贵越好”,而是“适合自己才好”:单身或者租房选三开门,省空间还实用;两口之家选法式四门,拿取方便颜值高;有孩子或者喜欢精细化收纳的选十字门,变温区和分区能解决90%的麻烦;对开门嘛……除非你家厨房有巨无霸空间,不然真的别踩这个坑。

我心里的排序是十字门>法式四门>三开门>对开门,家有宝宝的宝妈们,是不是特别懂变温区的香?

存辅食不用跟生肉混放,也不用怕冷藏不够冷;经常囤货的家庭,是不是觉得十字门的分区能把“乱七八糟”变“整整齐齐”?你们家现在用的是哪种门型?有没有踩过对开门的坑?或者有什么“用冰箱的小技巧”,赶紧在评论区聊聊,让我也取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