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抓捕杜特尔特的祸首,亲手把老杜扭送海牙后,被小马科斯破格提拔

5月30日,小马科斯的一纸任命震动菲律宾政坛:尼古拉斯·托雷三世,这位曾在马尼拉机场将前总统杜特尔特“连夜送往海牙”的警

5月30日,小马科斯的一纸任命震动菲律宾政坛:尼古拉斯·托雷三世,这位曾在马尼拉机场将前总统杜特尔特“连夜送往海牙”的警界少将,被破格提拔为22.8万国警最高指挥官。

就在他肩章上的金星还未稳妥缝上,菲律宾国家警察的发言人却迫不及待地声明:这一任命“与逮捕杜特尔特无关”。曾经那个“对老杜下达死命令”的托雷,为何在政坛风云中一跃登顶?小马科斯到底图的是什么?

3月11日,马尼拉阿基诺国际机场的警笛划破夜空。刚刚抵境的杜特尔特尚未离开停机坪,托雷便率队冲入现场,命令将其拘捕。这场行动并非突发,而是计划已久。

当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后,托雷迅速制定行动方案,动用国家警力,将老总统一举拿下。面对杜特尔特的抵抗,托雷没有动用武器,而是采取“心理战”,用威胁、施压、孤立等手段迫使老杜在24小时内就范,最终登机赴海牙。

这一夜,菲律宾历史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托雷强硬地逮捕了杜特尔特的幕僚长梅迪牙迪亚,还扬言要一并拘捕所有在场亲信。面对这种气势,杜特尔特最终低声道出一句:“我们走吧。”自此,菲律宾政坛的权力天平,悄然倾斜。

托雷的“战绩”不止于此。早在2024年,他就曾动用2000名防暴警察,突袭杜特尔特大本营达沃市,声势浩大,甚至导致支持者伤亡。

他还曾以“煽动叛乱”之名,拘捕杜特尔特家族的亲信——基博洛伊牧师。这一连串“斩首行动”,让他在马科斯阵营中赢得“反杜急先锋”的称号。

5月27日,马科斯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是否会将杜特尔特从海牙带回,他连说七次“不”,语调坚定,毫不含糊。

与此同时,他签署任命书,让托雷成为菲律宾国家警察总长,正式掌控全国22.8万名警察。这不仅是一次人事调动,更是一次政治宣言: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斗争,尚未结束。

马科斯阵营在5月12日的中期选举遭遇重挫,参议院席位大幅缩水,而杜特尔特家族趁势扩张,一举拿下五席。就在此时,杜特尔特本人虽身陷海牙,却以压倒性优势再次当选达沃市长。菲律宾选民用选票表达态度:老杜虽囚,其威犹在。

面临政治压力,马科斯不得不“礼貌性”要求全体内阁辞职,启动政府重组。但观察者发现,真正被清洗的,仅有一个人——前总检察长格瓦拉。此人正是杜特尔特任期内的司法部长,曾拒绝为逮捕杜特尔特辩护。

就在马科斯高喊“和解”的同时,他却任命托雷接手警界大权,显得格外讽刺。副总统莎拉公开沉默,但她的盟友、参议员吴顿向马科斯提出和解条件:必须先把杜特尔特从海牙带回。对此,马科斯断然拒绝,声称“和解不是命令”。

此时,一幕令人玩味的画面出现在达沃:莎拉携手小马科斯的亲姐姐艾米,共赴海牙探监。艾米刚当选参议员,与弟弟政见不合,公开倒向杜家阵营。两人还与律师团队会晤,商讨让老杜回国的法律途径。此举无疑在马科斯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托雷升任总长后,菲律宾国警发言人仓促解释称,此任命“出于能力考虑”,与逮捕无关。但总统秘书贝尔萨敏却一语道破天机:“大多数晋升基于功绩,我们就当这次也是。”这番话,等同于默认托雷因“立功”获奖。

在马科斯眼中,托雷不仅是“逮捕者”,更是“压阵者”。菲律宾国警系统掌控着地方治安与基层行政权力,是总统手中最锋利的刀。而托雷,正是这把刀的执柄者。

马科斯的算盘很清楚:既然无法彻底压制杜家,就要在关键位置上布置忠臣。托雷的存在,既是威慑,也是筹码。他熟悉杜特尔特势力的脉络,曾多次击打要害,未来三年,仍将是马科斯最倚重的一枚棋子。

但这枚棋子,也如同悬崖边的刀锋。托雷清楚,自己已被杜家视为“血海深仇”。他曾透露,杜特尔特临走前威胁他,“退休前别指望安宁”。这句话或许并非气话,而是警告。

民意对托雷亦非友善。达沃街头,反对者将他的画像打上红叉,青年团体高喊“血债血偿”。托雷的每一次亮相,仿佛都在挑动菲律宾政治裂痕的神经。

而杜特尔特家族,正悄然布局。莎拉虽未回应马科斯的“和解秀”,但她的行动说明一切。她已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治联盟,背后有艾米、罗慕尔德兹等政坛老手坐镇。弹劾案虽悬而未决,但新一届参议院即将上任,该案极可能胎死腹中。

这场政治博弈中,托雷的晋升既是胜利,也是陷阱。他梦想复制德拉·罗萨的政治路径,从国警总长转型国会要员。但杜特尔特时代的“升官模式”,能否在马科斯手中重演,仍是未知数。

马科斯的权力基础在动摇。经济团队虽留任,但通胀飙升,民怨四起。外交路线不断摇摆,一边对华示好,一边亲美制衡,政策缺乏连贯性。

托雷的晋升,是马科斯为重塑权威下的险棋。但这一举动,也许会将他推向更深的政治漩涡。杜特尔特虽远在海牙,却仍牢牢掌控南方民心。而马科斯的统治,正被“和解”这张破纸戳出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