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轨败露的那一刻,你痛到失语,犹如天崩地裂。
在你回过神后,才发觉坍塌的婚姻仿佛是幻觉,现实里什么都没有变:班还是得上,房贷还是要还,懵懂的孩子喊着爸爸妈妈,不知情的外人依旧笑着向你们打招呼……时间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慢下一秒,如同往常,平稳流淌。
这一切都给了你某种错觉,是不是出轨的婚姻也能过下去?可是,都已经走到出轨这一步,伴侣背叛的婚姻该怎么过下去?
很多身处迷局中的人也没有意识到:
想知道怎么过下去,先要搞清楚怎么过不下去。
出轨之后的婚姻,不是你想过,就能过下去的。
遭遇背叛的人常有误解,觉得出轨后的婚姻过不过得下去,不说全部吧,起码大部分的决定权在于自己。
如果自己愿意高抬贵手,把出轨这件事轻轻放过,那日子该怎么过就还怎么过,无非是自己心里多个疙瘩罢了;
如果自己不愿意过下去,不管对方怎么哀求,最后也就是一拍两散。

问题就来了,当人们表达想继续婚姻时,他们大多没有仔细考虑过具体要以怎样的方式过下去,只是把“继续”看作被动忍受的状态,或是觉得尽力假装没有发生出轨这件事,以前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日子还不是大差不差过下去。
但这样想的夫妻最后总会发现,尽管生活流程的确和往常一样,上班下班,吃饭歇息,可原本流动情绪在冻结,两人的心都在从关系里抽离,和对方在一起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最终原本求着不要离婚的一方也开始心想,说不定离婚的自己过得更好,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这样的日子不是在过,是在熬,人终究熬不下去。
如果你只是害怕婚姻破碎的代价,一味逃避过不下去的结果,却不愿再创造新的关系,那么不管你怎么过,这日子都过不下去。
走出独角戏的幻觉,是开启关系再创造的第一步。
你必须认清,婚姻的存续不是你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将选择权和责任的另一半坚定交还给你的伴侣,也去倾听对方的想法,进行坦诚地沟通,才能找到走出背叛危机的出口。
很多时候,阻碍婚姻继续走下去的,与其说是出轨事件本身,不如说是人们为了继续而继续所选择的错误做法。
许多你以为自己为了维系婚姻做出的努力都适得其反,反而扼住了夫妻关系的咽喉。
01
误区一:只要对方还对
家里负责,就可以不管不顾不理
有人说,结婚么,图的不就是个搭伙过日子,只要出轨方还对家里负责任,那我就不如不计较背叛这件事,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管不问不理睬,心里还少生些气,少些痛苦。
这样可行吗?
表面上看这是理性克制,实则是危险的自我麻痹。
婚姻的根基在于夫妻两人的情感联结带来的心理安全感,当背叛将两人之间的联结打断,如果选择忽略,日子即便照旧过下去,也是无根的漂萍,随时会有新的危机。
你说一句算了,你放弃的其实是自己在关系里的话语权。
你放弃了表达愤怒,质问真相和约束过错方的权利,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你的伴侣:“你可以随意侵犯我的底线,你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实质性后果。”
或许在一开始,出轨还会有些许愧疚,但在你的默许的强化之下,人性会让男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你瞧,连本人都不在意,说明出轨这事本来就没那么严重。

一旦犯错的人自己都把错误看轻,他便失去了反思与悔改的动力。思想一滑坡,行为上只会变本加厉,以后再遇到拈花惹草的机会,他怎么可能守得住原则。
你可能会自我安慰,反正你已经打定主意不管另一半,他玩他自己,关你什么事?
可是,当另一半没把你的感受放在心上的时候,对方的冒犯又怎么可能局限于忠诚的领域。
婚姻里的背叛不是情感里的孤立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关系结构的失衡。当错误没有得到纠正,犯错的人很容易无意识将此类模式复制到更多层面:言语的轻慢,情感的冷淡,经济的隐瞒……到最后,你所期望的家庭责任也会被敷衍。
当他不再尊重你,内在也缺乏出于爱的驱动力,这时还要十几年如一日背负家庭的责任,哪有那么简单?尽责任与否,根本只在于对方的一念之仁。
或许在下一次艳遇里他找到了真正想共度一生的人,执意离婚;
或许在养大孩子后他感到责任已了,准备对你甩手一走了之;
又或许在初期的羞愧感消散后,他说服自己不尽责任也没什么大不了。
到时候对方有无数个理由撤销自己的责任,可你却由于自我麻痹而错失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不管不顾也无法帮你远离痛苦的源头。
麻木或许能短暂止痛,但无法让伤口治愈。
你以为被你压下去的痛苦消失了,但毒素只是在你的潜意识深处扩散:
你可能发觉自己变得更敏感易怒,以前自己毫不在意的话语和情景都能让你激动甚至崩溃;
你不再愿意和对方发生身体接触,更别提亲密,在情感上变得冷漠;
你眼中的生活灰暗无味,以往的兴趣爱好激不起你的半分热情;
……
为了维持“不管不顾不理睬”的态度,你只能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情绪化,不要回想背叛,机械化地过着每一天,这又消耗了你的大量精力,造成压力。
没有沟通与情绪的释放,在关系里就不会有理解彼此与修复的起点。通过麻痹自我来换取的“平静”不是解脱的开始,不过是婚姻消亡的序曲。
02
误区二:他欠你的,得用一辈子来偿还
婚姻修复中的另一大陷阱,则披着正义的外衣,毁掉关系里的希望。
遭遇背叛之后,很多人内心的第一反应都是“我要犯错的人付出代价”,这自是人之常情。但在一些选择不离婚的人眼中,继续婚姻则成了默认的交易——我们继续在一起,可你也要一辈子臣服于我,受折磨来弥补我的伤痛!
出轨方出于愧疚与恐惧,起初大多也愿意承认这样的关系秩序,进入在道德上“服刑”的状态,每天低眉顺眼过日子,以过度服从和退让来换取伴侣留下,维持这段婚姻。
这听起来倒也没错,出轨这么严重的错误,犯了以后还想有好日子过?那不是活该么?
可人性也注定了愧疚只能让人暂时低头,做不到让人长久心甘情愿。
在一开始,新鲜的负罪感让过错方在关系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什么触动另一半的伤口,随着时间推移,小心变成了疲惫,疲惫又转为怨恨……
出轨方开始想:已经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的弥补还不够吗?为什么还不放过我?
遭受背叛的一方也在想:这样大的痛苦,怎么能说忘就忘?难道我受的苦就应该被翻篇?那岂不是白白受罪了?
从伴侣沦为债主与债务人之后,两人只会陷入让彼此都饱受折磨的赎罪循环里。长久的报复摧毁了夫妻关系中平等与共情的组成部分,让一方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评判、质问,另一方处于低位,接受审视。

一方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另一方也不能有片刻放松,两个人在谨慎与猜疑中生活,好好的两个人,活成了猫和老鼠。
在这种模式里,遭受背叛的一方看似掌握主导权,但实际上,只能通过对方的愧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的状态才是最不稳定的。你的安全感完全依赖于对方的表演,依附于负面的恐惧与负罪感,而非基于正向的理解与情感联结。
你的力量来自于自己的伤口,所以你不敢让创伤愈合,间接让自己长久浸染在痛苦的地狱里。
更深层的悲剧在于,这种做法把“背叛”的烙印永久打在了你们的关系上,两个人只能扮演加害者与受害者。
想要走出来,就必须打破身份固化,让出轨方面对错误,承担责任,也有改变的机会;
同时也让被出轨方洗脱受害者的身份标签,找回自身的自尊与力量。
03
误区三:只处理背叛,不审视婚姻
还有一种错误,是把出轨当成孤立道德事件来处理的短视思维。
遭遇背叛,大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针对第三者,要么想各种办法监督出轨者不再和对方联系,要么暗自和第三者竞争,总想找出自己输在哪里。更有甚者连伴侣都不那么在意了,一心只想对第三者造成打击,仿佛只有彻底消除这个不安定因素,自己才能放下心来。
在短期内,制造明确的敌人多少能带来心理安慰,也让不知该如何走下去的夫妻俩有事可做。但如果止步于此,就算把第三者干掉,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出轨只是症状,不是病因。
审视早在出轨发生之前,婚姻内部就已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才是提升婚姻质量的关键。
或许是沟通机制的瘫痪,情感需求被否认,权责分配不平衡,亲密感的耗损,夫妻之间价值观与生活节奏的渐行渐远……如果未能找出真正的原因,那么就算一时和平,危机仍会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想要让婚姻继续下去,双方需要共同参与深度的重构,既要处理这一次背叛带来的创伤,也要对日常互动模式进行有意识的改造。
我能理解,你或许急于寻求走下去的答案,但真正决定了你们能不能继续的,其实是你们是否愿意重新理解婚姻的本质。
过下去不是由原谅与否决定,还得看夫妻俩在共同成长上的意愿与行动。
出轨未必是过不下去的导火索,也可以是被迫的觉醒,提醒你们:亲密关系不是理所当然延续下去,而是彼此之间持续地相互选择。
当你们都学会看清自己是谁、想清楚自己要怎样的关系,婚姻将不再只是延续过去,而会是真正的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