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文人的扇子和百姓不一样!古代扇子除纳凉还有啥用?

1972 年马王堆汉墓发掘时,考古队员在辛追夫人的棺椁里发现了一把特别的扇子 —— 这把长近 70 厘米的绢扇,扇面叠得

1972 年马王堆汉墓发掘时,考古队员在辛追夫人的棺椁里发现了一把特别的扇子 —— 这把长近 70 厘米的绢扇,扇面叠得整整齐齐,可扇柄是实心的木头,根本没法来回摇动。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扇子压根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当时贵族出门撑着的 “仪仗扇”,跟咱们现在明星出门带的挡脸保镖似的,主打一个排面。你看,光这一把老扇子就打破了咱们的常识,更别说文人的扇子和百姓的比,差别就更大了,而且除了扇风,它们的用途能多到你想不到。

1. 文人的扇子:不是 “工具” 是 “脸面”,藏着才学和体面

咱们先说说文人的扇子,人家手里拿的那可不是普通玩意儿,更像是现在的 “社交名片 + 个人作品集”。你要是在古代看到一个读书人摇着扇子,别以为他就是热,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世说新语》里记载过一个故事,东晋的谢安在东山隐居的时候,每次和人下棋都拿着一把白团扇。有一回他打赢了棋,对手盯着他的扇子说 “这扇子跟着你都沾了名气”,结果没过多久,京城里的文人都学着谢安拿白团扇,一时间 “团扇热” 直接卖断货。你看,文人的扇子先不说用不用,首先是 “身份符号”,就像现在年轻人背限量款包包,是圈子里的 “暗号”。

到了唐宋以后,折扇开始流行,文人的扇子就更 “卷” 了 —— 不仅要选好材质,比如竹骨得是湘妃竹、梅鹿竹,扇面得是宣纸或绫罗,更重要的是上面得有 “内容”。苏轼就经常在扇子上题诗,他在黄州的时候,有个卖扇子的小贩欠了钱哭鼻子,苏轼拿过扇子就题字作画,结果这些扇子一摆出去,立马被抢光,小贩直接还清了债务。还有唐寅,也就是唐伯虎,他画的扇面现在能卖几千万,可在当时,他就是把自己的画和诗 “印” 在扇子上,走哪儿带到哪儿,跟现在带着个人作品集去社交一样。

而且文人用扇子还有讲究,不能像老百姓那样 “呼哧呼哧” 猛扇,得慢悠悠地摇,讲究一个 “雅”。明代笔记《长物志》里就说,文人摇扇 “缓摇则清风徐来,急摇则失却雅态”,意思是扇得太快就掉价了,跟现在吃饭不能吧唧嘴一个道理。所以你看,文人的扇子早超出了纳凉的功能,成了才学、体面和圈子的代名词。

2. 百姓的扇子:实用才是王道,能扇风能干活还能当 “道具”

和文人的扇子比,老百姓的扇子就实在多了 —— 核心需求就一个:好用、便宜。咱们现在夏天还能看到的蒲扇、葵扇,其实古代老百姓早就用了,而且用途比你想的还广。

老百姓用的扇子大多是自己做的,材料随手就能找着:蒲草、葵叶、竹篾,成本低得很。《荆楚岁时记》里说,南北朝的时候,夏天一到,农村里的老人小孩手里都拿着 “蒲葵扇”,白天扇风,晚上乘凉的时候还能拍蚊子,简直是 “一物两用”。还有更实在的,有些农民下地干活,会拿一把大蒲扇,除了扇风,太阳大的时候还能挡太阳,下雨了要是雨不大,还能顶在头上挡雨,跟现在的多功能雨伞似的。

而且百姓的扇子还能当 “工具” 用。你可能想不到,古代小贩卖东西的时候,会用扇子当 “吆喝工具”—— 比如卖糖人的小贩,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喊 “糖人嘞”,扇子一摇,风把糖香吹得更远,吸引顾客;还有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书的时候,手里会拿一把扇子,说到激动的地方 “啪” 地一声合住扇子,跟现在的主持人敲醒木一样,能调动气氛。

更有意思的是,百姓的扇子还能当 “社交道具”。比如在南方一些地方,古代年轻人相亲的时候,姑娘要是对小伙子有意思,就会把手里的扇子 “半开半合”;要是没看上,就把扇子合上揣兜里,比现在发 “好人卡” 还委婉。还有过年的时候,老百姓会在扇子上画点吉祥图案,比如蝙蝠、牡丹,互相赠送,跟现在送春联一样,图个吉利。所以你看,百姓的扇子虽然没文人的精致,但胜在实用,还藏着生活里的小智慧。

3. 除了纳凉,扇子还能当 “礼器”“武器”,甚至改变历史

不管是文人的扇子还是百姓的扇子,除了扇风,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用途,有些甚至能和 “大事” 挂钩。

先说 “礼仪用途”,最典型的就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用的 “障扇”。《汉书》里记载,汉代的时候,皇帝出门,后面会跟着几个侍从,手里举着大扇子,这些扇子不是给皇帝扇风的,而是用来 “障尘蔽日”,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 —— 只有皇帝和诸侯才能用这种大扇子,老百姓用了就是 “僭越”,要被治罪的。到了唐代,官员上朝的时候也会带扇子,不过不是自己拿,是侍从拿着跟在后面,跟现在的 “身份标识” 一样,一看扇子的规格就知道官员的品级。

还有 “军事用途”,你肯定听说过诸葛亮 “羽扇纶巾” 的形象,其实他手里的羽扇不是用来扇风的,是 “指挥工具”。《三国志》里虽然没直接说诸葛亮用羽扇指挥,但裴松之注里提到,诸葛亮每次和将士讨论军情的时候,都会 “执白羽扇指麾三军”,意思是他用扇子指方向,跟现在的将军用指挥棒一样。而且古代还有一种 “扇刀”,看起来是扇子,打开里面藏着小刀,是江湖人士用来防身的,不过这种扇子比较少见,更多是小说里的描写,比如《水浒传》里有些好汉就用过类似的兵器。

更有意思的是,扇子还能 “改变命运”。清代《清稗类钞》里记载,有个穷书生,赶考的时候没钱买礼物,就自己在扇子上题了一首诗,送给了主考官。主考官看他的诗写得好,就推荐他当了官,这扇子直接成了他的 “敲门砖”。还有明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带了很多折扇,送给沿途的国王和贵族,这些折扇成了当时的 “外交礼物”,帮明朝和其他国家搞好了关系。

4. 现在的扇子:从 “实用品” 变成 “文化符号”,老物件还能玩出新花样

现在咱们夏天有空调、电扇,扇子的纳凉功能弱了,但你会发现,扇子反而成了 “文化宝贝”,不管是文人扇还是百姓扇,都有了新用途。

你看现在的文创产品里,很多都是以古代扇子为原型的 —— 比如苏扇、杭扇,还是用传统的竹骨、宣纸,上面画着山水、花鸟,虽然不能经常用来扇风,但成了送礼的好选择,跟古代文人送扇一个意思;还有汉服圈的年轻人,穿汉服的时候会拿一把折扇或团扇,拍照的时候特别出片,这其实是把古代文人的 “雅” 给传承下来了。

百姓用的蒲扇、葵扇也没消失,反而成了 “怀旧符号”。现在有些农家乐、老茶馆,会特意挂着蒲扇当装饰,让客人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还有些地方把蒲扇当成 “非遗” 来保护,比如广东的葵扇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手艺又活了过来。

而且现在的扇子还能玩出新花样 —— 比如有些设计师会在扇面上印上网络热词,把传统扇子和现代潮流结合;还有些学校会让学生在扇子上画画、写古诗,当成传统文化课的作业,让小朋友从小就了解扇子里的历史。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扇子都不只是 “纳凉工具”—— 文人的扇子藏着雅趣,百姓的扇子装着生活,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和智慧。现在想想,你家里有没有扇子?是那种精致的文创扇,还是奶奶用过的老蒲扇?要是有的话,不妨拿出来看看,说不定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扇子故事”。你更喜欢文人那种雅致的扇子,还是百姓那种实用的扇子呢?或者你自己有过和扇子相关的有趣经历,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