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有着150历史的房子出来,我心里就想。
——总不能把那些雷同的钢筋水泥“鸽子笼”留给后人吧?或许我多想了,我们没有什么房子留到百年后。
这次我去的是灞桥区最有名的百年老宅子:车丈沟张百万民居。
说有名是真的,老一辈人应该都知道:这里曾经作为“地主庄园”展览馆,展示地主阶级的罪恶。最多的时候展览馆有二十多个工作人员,系统地介绍了地主“罪恶的发家史”。
但也是因为这个,张百万民居才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
从纺织城过去很近,很多就到了洪庆山下面的车丈沟村。
有人说明代有车、张二姓居住此地,村后又有沟,所以得名“车张沟”,后称“车丈沟”。还有说法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歇驾于此,将车马仪仗队在旁边安扎,后人将车马仪仗停留的地方叫车丈沟。
我们进村后把车停在一棵老皂角树下,也算是“歇驾于此”。
张百万民居在古树下就能看到,一堵长长的院墙东西摆着。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砖雕封火墙,吉祥花卉图案雕刻精致,不是一般人家所能看到的。
不过上面的动物脊兽应该是后来修补的,不像是老物件。
南北两院并排,南边的大门紧闭,“凹”进去很多,门上的砖雕细节都很精美。
关中民居砖雕精美是有名气的,但是这这个砖雕的精细程度却是少见的。
两个院子之间有月洞门相连。东府一带连片的老宅子经常出现这种拱门,其他地方我倒是少见。
张百万大名“张洪声”,生活于清代咸丰、光绪年间。其父亲张步福靠在西安、三原摆地摊起家,积累了原始商业资本。
张洪声这一代5位兄弟,经营皮货、药材、茶叶、丝绸等生意,在西安创办商号“德合生”,在三原创办“洪裕园”,产业巨大。
资料说张家鼎盛时,生意从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一直延伸至三原、西安、宝鸡、兰州、西宁、新疆、内蒙古等,几乎横跨北部中国版图。有一年年底分红,张洪声分了一百万两银子,“张百万”的绰号就被传扬开了。
至今,西安还流传着一句谚语:“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张百万的银子拿斗量”。
张家有钱后,盖房置地,除了在西安城的车家巷、三学街、太阳庙街、开通巷、湘子庙街等地方购置二十多套房子外,在老家洪庆车丈沟村,张家还修建了7套14院的四合院落群。
北院门和墙齐平,大门开着。
这个门槛就有意思,除了高大外,卸下来还是一个凳子,在外面晒暖暖还可以坐坐。
这个门环也是一个,老物件,手工锻造的,很有年代感。
刚好主人老太太出门了,打个招呼,老太太说随便看。一副习以为然的样子,看来参观的人不少,司空见惯。
进门厦子房这面墙实际上也是当影壁用。细看,这房子和南院的房子是一个整体,被院墙分隔成两个“半边盖”的厢房。
迎面看到角落的芭蕉树,叶子宽大,翠绿可人。这就是“家大叶大”,呵呵。
屋门前的之歌石鼓也是外形饱满,上面的纹路精细。
院子是典型的“四水归堂”形式,中间现在成了花圃,最有名的就是这个“金线吊蝴蝶”。
现在这种树比较多,但是以前西安少见,据说几十年前,只有车丈沟张百万家有这种树。
传说当年张家从北京所购,辗转迁移到到了这里。上世纪70年代参观张百万家的人,很多都来看这个“金线吊蝴蝶”的稀奇。
现存这株是第二代,在老树上重发的新株。这个季节还没有变红,但也似只只绿色的蝴蝶。
另外一颗引人注目的就是葡萄树,小碗粗细,后来听说也有三十好几年,是现在的主人亲自手栽的。
葡萄树枝叶遮盖了小半个院子,夏天在这里应该是很舒服的。
墙上的这个砖雕花真是精美,我又是感叹一次。
后面的正房面阔三间,里面中间摆着一张麻将桌,其余却是空空荡荡。另外,墙角放着一块“恩承北阙”的拓片,不知从哪里拓下来的。
这算是正房,最让我赞叹的是梁柱,直径应该有四十公分左右。张家做过木材生意,给自己盖房子,是舍得用料的。
柱子下面还有粗大的柱顶石,上面的石刻花纹也是一绝。
梁柱相交的牛腿部位都有繁复精细的木雕,除了如意花纹,就是麒麟狮子。
另外门窗以及檐枋上皆有木雕,梁上驼峰也是漂亮的雕花。
再往后,却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了。
听到前院有声响,我们返回,有老人在前屋坐着。
打个招呼,老人给我们说这院子原来是“五进”,现在就剩下这么一点儿,现在所谓的正房其实是原来的“过厅”。
多么可惜,一进都是这样,后面的不知道有多精美。
老人说前些年修补房子,就花了二十万。确实,老房子修补的成本很高,这也是很多老房子慢慢颓败倒塌的原因。
好在这个房子还有人住,没人住的话房子残破的更快。
张百万民居后面还有一些张姓家族的老房子,但是都没有这样精美。
但是在旁边却看到这样别致的房子,看起来像是个民宿。
房子是给人住的,要是失去了居住价值,那起码要有研究价值文化价值。
现在老房子确实不适合居住,张百万民居除了两位老人,孩子们都住在外面了,而老房子的维护花费不少,这就是目前老民居保护的尴尬。
造仿古的房子很容易,保护有历史的老房子难。给后人留下有保存 价值的房子更难。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