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穿越四重难关的技术突围
在榆林地区的黄土高原之下,长城钻探的工程技术团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榆37-3ZH5井完钻井深达4223米,其中水平段长达1000米,管柱自重加上摩擦阻力超过30吨。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细如发丝的光纤既要承受巨大的拉伸力,又要避免被井壁磨穿,工程团队必须一次性解决超长、超重、易塌、易卡四大技术难题。
为此,长城钻探与长庆油田采气二厂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经过三轮详细的桌面推演,最终创新性地提出"生产油管下深至井底+水平段筛管+全井段管外永置式光纤"的一体化完井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考虑了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更注重长期监测的稳定性。
02 六十小时的精益求精
现场施工犹如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演奏。工程团队采用"多螺旋扶正器通井+套管刮管器刮管"的完井施工步骤,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施工监测一体化、现场决策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在作业过程中,团队严格落实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将施工措施细化到每一趟通井、每一个工具连接和每一秒井口作业。
最关键的环节出现在水平段施工阶段。现场操作人员与光纤监测人员紧密协作,对上部油管每根都进行气密封试验,并在水平段每根筛管接箍处安装光缆扶正保护器,确保光缆紧贴管壁而不被井壁摩擦。经过6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光纤成功穿越封隔器、扶正器、筛管等井下附件,信号全程保持零衰减、零中断,准确抵达4223米的设计位置。
03 智慧储气库的未来图景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储气库的监测方式。过去井下注采剖面压力监测依赖电池式传感器,需要定期起管更换电池,不仅作业成本高,还存在数据中断的风险。而现在,永置式光纤技术一次下入就能实现永久监测,为打造自感知、自诊断、自优化的智慧储气库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储气库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更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储气库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将实现更精准的调峰保供能力,为清洁能源消纳和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长城钻探此次技术突破,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创造了新的典范。
从定期更换电池到永久神经网络,从人工监测到智能感知,长城钻探的技术创新正在重塑能源地下储备的监测方式。这项突破不仅体现了中国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展现了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使命担当。随着更多智能技术的应用,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将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