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巨变!中国反击!美船开始“付费入华”,羊绒利润还保得住吗?

一纸对等反制办法,牵动全球贸易神经。当美国船舶靠泊中国港口开始被额外收费,作为中国优势出口产业的羊绒,其跨太平洋的物流通

一纸对等反制办法,牵动全球贸易神经。当美国船舶靠泊中国港口开始被额外收费,作为中国优势出口产业的羊绒,其跨太平洋的物流通道正悄然生变。这不仅是航运费的简单叠加,更是对行业供应链韧性的一次考验。

一、 对等反制落地,涉美船舶成本陡增

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并施行 《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 。这份共计十条的《办法》,标志着中方对美国此前无理针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对等反制措施,已进入具体操作阶段。

核心收费范围明确指向五类船舶:

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拥有所有权或负责运营的船舶;

由美方持有25%及以上股权或表决权的企业所拥有或运营的船舶;

悬挂美国旗的船舶;

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分阶段递增的收费标准:

2025年10月14日起: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

此后每年4月17日为周期起点,费用逐步上调至每净吨640元、880元,直至2028年的1120元。 同一船舶一年内最多收取5个航次。

二、 成本传导,羊绒制品出口承压

这项政策对于严重依赖海运出口的中国羊绒产业,尤其是面向美国市场的企业,绝非隔岸观火。

物流成本直接攀升:美资或符合上述条件的船舶公司,为抵消这笔新增的“特别港务费”,极大概率会通过调整运价附加费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货主。这意味着,每一箱发往美国的羊绒衫、羊绒纱线,其海运费都将出现实质上浮,直接蚕食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供应链稳定性受挑战:为规避费用,部分受影响船公司可能调整其航线网络与船期。此前已有报道称,中远海运等企业已启动“船队优化计划”,将部分船舶调配至其他航线。此举可能导致美线运力出现短期波动,羊绒出口企业可能面临订舱难、船期不稳的风险,影响订单的准时交付。

与客户的价格博弈加剧:美国进口商在面对整体物流成本上升的局面时,很可能会在谈判中向中国供应商

施加更大的 “压价”压力。若企业无法有效消化这部分新增成本,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将受到考验。

三、 行业启示与战略调整建议

面对这一外部环境的确定性变化,中国羊绒产业不应被动接受,而应主动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调整。

首要建议是:放缓无毛绒的初级买卖,让分梳的节奏“慢下来”。

当前,行业竞争的焦点早已从原料的“吨数”转向了产品的“价值”。盲目追求无毛绒的快速流转和分梳量,只会让企业始终停留在价值链的底端,并对物流成本的波动异常敏感。外部压力的倒逼,正是行业从“快”转向“精” 的最佳契机。

深化内功,提升分梳价值: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梳技术的精进上,致力于产出更高纯度、更长长度、更优手感的高端无毛绒和羊绒条。当你的产品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卓越品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物流成本带来的压力。

坚守与放大“原产地”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原料主产区与制品加工国,这是我们的根基。在营销与品牌叙事中,应强力突出“中国原产地”的核心价值,将内蒙古、新疆等地优质山羊绒的独特品质故事讲深讲透。让全球客户认识到,来自中国核心产区的顶级原料,其价值远非单纯的运费差价可以衡量。

另一关键举措是:物流选择上“趋利避害”。

《办法》中明确 “由中国建造的船舶免于缴纳” 此项费用。这为出口企业指明了方向:在发货时,应优先选择与中资船公司(如中远海运、中外运)合作,或指定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航线。这不仅是成本的明智之选,也是供应链安全的有力保障。

结语

中美间的这次航运摩擦,是中国羊绒产业升级路上的一次“压力测试”。它提醒我们,不能再依赖于粗放式的原料买卖和薄利多销的旧模式。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一时运费的涨跌,而在于我们是否甘于停留在产业链的底端。

唯有放缓初级周转,深耕产品价值,坚守原产地信誉,并智慧地管理供应链,才能将外部的挑战,转化为内部升级的动力,在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中,行稳致远。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在看或转发至朋友圈,让更多同行看到中国羊绒的新可能。

关注MIRAY获取羊绒最新资讯与国际前沿,扫描底部二维码添加客服小助手与我们探索更多合作!

我们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与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