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千门36局之笑里藏刀局!

笑里藏刀局的逻辑笑里藏刀局的核心,在于表面上和颜悦色、和气生欢,而实际上却暗藏杀机,用以欺骗和打击对手。此局的精髓,在于
笑里藏刀局的逻辑

笑里藏刀局的核心,在于表面上和颜悦色、和气生欢,而实际上却暗藏杀机,用以欺骗和打击对手。此局的精髓,在于对外展示和睦友好,内心却暗藏锋刃,借友好合作之名,设下陷阱以应对,或者制造不测风云。

笑里藏刀局的特点

1、表里不一的欺骗性:笑里藏刀强调的是表面上的友好、善良和美丽的言词、举止作为假象,掩盖其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

2、出其不意的攻击:通过使对方放松戒备,实际暗藏杀机,时刻准备在适当的时机攻击对方。

3、 广泛运用:该计策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因为它击中了人性中最常见的弱点。

笑里藏刀局的布局

在古代的江湖中,有一门权术叫做“笑里藏刀”,它的方法非常微妙,难以捉摸。运用此术的人,必定先和颜悦色,掩盖其奸诈之心,使他人不起疑心。开始时,行术者必定在目标面前阿谀奉承,言辞恳切,情状可爱,仿佛真心想要交往一般。这是第一步,叫做“亲和之术”,用来接近对方,消除对方的疑虑。

在获得对方的信任之后,行术者便开始实施第二步,叫做“设饵诱之”。所谓的“饵”,就是利益所在。行术者必定用小利来诱惑对方,或者说合作的好处,或者说共赢的机会,这些都足以打动人心。人心一旦被动摇,贪念就会产生,理智就会昏聩。行术者就趁这个空隙,暗中布下陷阱,让对方无法察觉。所谓的陷阱,可能是法律漏洞,可能是道德缺陷,也可能是人情弱点,行术者都能洞察秋毫,巧妙利用,使对方落入圈套而自己还不知道。

第三步,叫做“暗中操控”。行术者设下陷阱后,必定暗中观察,等待时机行动。对方的一言一行,行术者都了如指掌,于是因势利导,引导对方步入歧途。或用利益诱惑,或用愤怒刺激,或用言语迷惑,这些都是行术者所擅长的。于是,行术者就像操纵木偶一样,使对方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无法自拔。

第四步,叫做“收网捕鱼”。行术者既然控制了人心,设局已成,便开始收网,以捕获“鱼儿”。此时,行术者或借他人之手,或亲自动手,都能随心所欲,无往不利。那些落入局中的人,起初还懵懂无知,等到事情败露,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陷阱,但后悔已经晚了。行术者则坐收渔利,笑看风云,这就是此术的最终阶段。

然而,笑里藏刀之术,虽然能一时得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行术者所行的都是诡诈之道,诡诈之道违背天理,逆反人情,时间久了必然生出变故。而且,行术者的手段也可能被别人识破并反制,一旦遭到反噬,行术者自己也难逃灾祸。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把这种权术当作本事,而是以诚信为根本,以德行为先,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笑里藏刀局的案例

李义府之阴贼

唐太宗时期,有个读书人名叫李义府,擅长写文章,因为对策(回答皇帝策问)出色,被提拔为门下省典仪。唐高宗时,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升任中书舍人。因为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于是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显庆二年,李义府官至中书令,成为右宰相,与许敬宗同朝为官。

李义府外表温和恭敬,和人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但内心却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猜忌心重。凡是违背他心意的人,他都加以陷害中伤,当时的人称李义府为“笑中刀”。又因为他表面柔和却暗中害人,称他为“人猫”。

曾经有一次,李义府看到一份任职名单,回去后就让他的儿子李延誉把名单上的人找来,对他说:“你想得到这个官职吗?几天之内,任命诏书就会下达,你打算怎么谢我?”那人很高兴,立即送上重金贿赂他。后来高宗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愤怒,以“泄露机密”的罪名,将李义府父子流放到边疆。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用伪善欺骗别人,而暗中谋取私利。

公孙鞅之诈盟

战国时期,秦国想夺取魏国的崤山一带地区,派公孙鞅(商鞅)为大将,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公孙鞅到达吴城后,苦思攻城之计。他探听到魏国的守将是过去与自己有交情的公子卬,便心生一计。于是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及旧日情谊,表示愿意两国罢兵,订立和约。又命令秦军前锋撤退,以表示诚意。

公子卬看到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就约定了会谈的日期。公孙鞅在会谈的地点设下埋伏,公子卬一到,就被擒获。秦军趁机攻占吴城,魏国不得已割让西河地区给秦国。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以和谈为名,而行袭击之实。

勾践之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想要攻打吴国,吴王夫差派遣精锐部队攻击越国,在夫椒打败了越军。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包围。勾践于是投降,成为吴王的臣仆。夫差让勾践看守坟墓、喂养马匹,勾践笑着接受,尽心伺候。夫差认为他忠心,就释放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励精图治,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十年之后,趁着吴王犯下战略错误,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战败,夫差自杀,勾践于是称霸。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勾践用假意顺从欺骗敌人,而暗中图谋复仇。

蒋氏之和谈阴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想要独吞抗战胜利果实,图谋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但是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以及军事部署需要时间等因素,蒋介石决定在积极备战的同时,玩弄“和平谈判”的手段,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事”。

中国共产党识破了他的阴谋,但为了表示和平的诚意,揭露蒋介石的真面目,毛泽东毅然决定前往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一面假意表示欢迎和诚意,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对解放区发起军事摩擦。

蒋介石在谈判时,笑着东拉西扯,说话不着边际,事先没有准备,只是敷衍应付。半年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彻底暴露了他“笑里藏刀”的真面目。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以和谈为名,而行备战之实。

商贾之伪善欺客

有一个商人,善于经营,但心术不正,经常使用笑里藏刀的计策。一天,有位客人来到他的店里,想购买古玩珍品。商人笑着迎接他,说他的珍玩都是精品,价值连城。客人相信了,于是用重金购买。等到回家后,仔细察看,才知道都是假货。

客人大怒,想去官府告状。商人听说后,又用笑脸迎接他,许诺用重金赔偿。客人看到他的笑脸又相信了他,于是不再追究。商人得以继续欺骗其他顾客。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用伪善欺骗别人,而暗中谋取利益。

荆轲之刺秦王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想要刺杀秦王,以报国家之仇。于是派遣荆轲前往秦国,以进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区的地图为名,实际目的是行刺秦王。荆轲到达秦国,秦王非常高兴,接见了他。

荆轲笑着献上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匕首露了出来,于是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虽然没能刺中,但秦王也惊恐不已。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以进献礼物为名,而行刺杀之实。

总结

笑里藏刀这条计谋,从古至今,都有人使用。有的人用它来欺骗别人,有的人用它来谋取利益,有的人用它来报仇雪恨。然而这条计谋虽然巧妙,也需要谨慎使用。使用不当,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运用这条计谋的人,一定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然后再行动。

而且这条计谋涉及道德伦理,使用时更需要谨慎。如果用伪善欺骗别人,即使能得到一时的利益,最终必然会失去人心。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以诚信为根本,用真诚对待他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笑里藏刀局的总结

"笑里藏刀"这种计谋,将机巧隐藏在温和亲切之中,将锋芒掩蔽在温婉友善之内,好似春风拂面,却暗含着秋霜般的肃杀。笑,是人的常情,内心愉悦而显露在神色上,和颜悦色,人们都愿意亲近。然而刀,是凶器,杀人不见血,能击败对手夺取胜利,凌厉无比。这两者本来互不相容,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但现在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化作奇妙的计谋,它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呢?

"笑里藏刀"的应用非常广泛,军事、政治、外交、商业,没有不能施行的领域,没有它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军事上,用它来迷惑敌人,敌人看到我方的"笑",一定认为我方软弱,却不知道我方的"刀"已经藏在笑容之中,等待时机行动,从而一战取胜。在政治上,用它来笼络人心,我面带笑容相待,对方必定感念我的诚意,却不知道我在暗中筹划谋划,等待时机发动,一击就能使对方溃败。外交和商业领域也是这样,笑容中藏着刀,别人无法揣测,所以能够自如应对,无往不利。

"笑里藏刀"的难点,在于"笑"要真实,"刀"要隐蔽。笑必须发自内心,才能打动别人;刀必须深深隐藏,才能不露痕迹。因此,运用此计的人必须精通人情世故,善于察言观色,能言善辩,并且内心怀有智巧,才能运用自如。那种笑,不是淫邪的笑、不是谄媚的笑、不是冰冷的笑、不是无奈的笑,而是真诚的笑,温暖如春,让人如沐春风,心中毫无戒备。然而他心中的"刀",早已磨得像霜雪一样锋利无比,只等时机一到,便如闪电般出鞘,于无形中击败对手。

历史上,笑里藏刀局的例子,数不胜数。三国时期,吕蒙、陆逊对关羽使用此计,使他因大意失去荆州,这就是明显的例证。关羽是一代英雄,威震天下,没人敢抵挡他的锋芒。但吕蒙、陆逊深知他的性格,于是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示好,使他骄傲自大,不加在意。于是两人暗中准备,趁其不备,一举夺取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就是"笑里藏刀"之计的妙用。

再如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胜过自己百倍,于是设计陷害他。他假装友善,与孙膑称兄道弟,谈笑风生,使孙膑不起疑心。然而他心中早已盘算好毒计,想置孙膑于死地。终于有一天,庞涓借故对孙膑施以酷刑,挖去他的膝盖骨,使他成为残废。孙膑虽然才智过人,却也难逃此劫,这体现了"笑里藏刀"之计的狠毒。

秦朝时的李斯与韩非,也是如此。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才学极高。李斯虽然也是大才,但嫉妒韩非的名声超过自己,于是起了杀心。他表面上与韩非交好,谈论学问,亲密无间。然而暗中却勾结秦始皇嬴政,诬陷韩非谋反,使他身陷牢狱。最终韩非被迫服毒自杀,一代英才就此陨落。这体现了"笑里藏刀"之计的阴险。

"笑里藏刀",虽然是奇谋,但也有它的弊端。如果使用不当,必定会招致恶果。因为人心难测,世态炎凉,如果一味用诡计欺骗别人,必定会失去人心。而且此计如果被识破,反而会受害。所以运用的人必须非常谨慎,遵循道义来使用,才能克敌制胜。

然而,"笑里藏刀"之计,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兵法上说:"兵不厌诈"。运用智谋取胜,是兵家的常理。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不能善于运用智谋,必然难以立足。因此,"笑里藏刀"之计,虽然是诡诈之道,但也有其正面的价值。如果能以诚信为根本,再辅以智谋,必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观察当今社会,人心不像古时那样淳朴,世事纷乱。如果能够善于运用"笑里藏刀"之计,在纷扰中取胜,也不失为一种智慧。但是运用的人必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才能用智慧取胜,而不失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