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北京理工大学建校 85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球校友大会隆重举行:赓续红色基因,共赴一流新程
金风送爽,硕果盈枝。2025 年 9 月 27 日上午 10:00,北京理工大学建校 85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球校友大会,在良乡校区文体中心隆重拉开帷幕。这场承载 85 载办学荣光的盛会,汇聚海内外校友、学界泰斗、行业领军者与在校师生,共同回望北理工从窑洞起步的红色征程,共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未来蓝图。
大会启幕:校旗引路展初心,国歌庄严承使命,特殊国旗映荣光
上午 10 时整,大会序幕正式拉开。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手持 “校友延安寻根行暨全球校旗传递活动” 中的旗帜步入会场。旗帜上的红色印记,串联起北理工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走来的奋斗历程,象征全球校友与母校的精神联结 —— 每一面校旗传递过的地方,都是北理工精神扎根的土壤。
伴随全场起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昂旋律响彻文体中心。主席台上,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这面国旗曾在 2020 年 9 月 19 日 —— 北理工建校 80 周年当日,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5 年 9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将其正式赠送给学校。这份 “与祖国心脏同频” 的荣光,成为北理工 85 华诞最珍贵的见证。
群星汇聚:院士总师齐赴会,创校元勋后人共忆峥嵘
本次大会参会阵容盛况空前,涵盖几代北理工人与各界支持者,每一位到场者都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三类 “85 位” 代表到场,与 85 载校庆形成巧妙呼应:85 位两院院士与大学校长,代表学界对北理工学术实力的认可;85 位国家重大型号总师与总指挥,是学校 “军工魂” 的具象体现 —— 他们中多人曾主导或参与导弹、装甲车辆等 “国之重器” 研制;85 位合作伙伴及校友组织代表,涵盖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校友分会,彰显学校开放合作的办学格局。
学校老领导、国家级荣誉获得者及家属带着深厚情感参会。创校元勋后人的到来,让大会增添传承温度:徐特立老校长之孙徐君强先生、陈康白老校长之子陈晓阳先生、李强老校长子女李延明先生与李晓图女士等参加大会,李富春老校长后辈致信学校。
校友心声:王建省教授团队归校,重述 “三级北理人” 的求学情
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王建省教授团队出席校庆。
作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82 级校友,王建省的 “北理情结” 跨越 40 余年。当年,他从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中(河南省重点示范高中)考入北京工业学院,进入 03 专业开启本科学习;毕业后,他在北理工攻读研究生,参与相关研究项目,体会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意义;工作后,他重返母校攻读博士课程,成为 “本科 - 硕士 - 博士” 三级北理人。
“回到母校,看到良乡校区的实验室、图书馆,想起当年在中关村校区的日子,心情特别激动。” 王建省在参会期间,与新老校友、校领导展开多层次交流:和同年级校友聊 “当年食堂的红烧肉”,和年轻校友谈 “科研创新的方向”,和校领导探讨 “产学研融合的新思路”;他们走进校区各个功能区,感慨 “母校的科研平台已经跟上国际前沿,比我们当年强太多了”。每到一处,他都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北理故事,言语里满是对母校的自豪。
张军院士致欢迎辞:三线育人路铸魂,黄金十年建三大共同体
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主持大会,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开篇即点明北理工的精神内核:“勇创先河、智领未来,是北理工 85 载赓续前行的精神底色。”
张军回顾学校历史:北京理工大学由党缔造、因党而兴,85 载办学历程中,始终传承 “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 红色基因。从 1940 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到 1952 年院系调整为北京工业学院,再到 1988 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始终走在 “为国家需求服务” 的道路上,走出三条独特路径 ——一条是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 “红色育人路”,一条是矢志国防、铸器复兴的 “强军报国路”,一条是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 “创新发展路”。
面向未来,张军强调:“未来十年,是学校与强国建设同向奔赴的黄金十年,是学校世界一流大学梦想与民族复兴伟业交汇共鸣的奋进十年。” 他倡议:“心手相牵、共赴远方,才能开创教育服务国之大者的美好明天。” 张军的话语,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姜澜院士作发展报告:六维回顾办学成果,矩阵规划锚定一流
校长姜澜院士以《砥砺奋进八五载 共创一流新时代》为题,作学校发展情况报告。报告围绕 “传承之火、领航之舵、发展之势、育人之本、强师之基、创新之源” 六个维度,系统梳理北理工 85 载办学脉络与成果,每一个维度都饱含北理工人的奋斗与坚守。
面向未来,姜澜明确目标: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变革,锚定 “建设具有北理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水准制定 “3 年 - 5 年 - 10 年” 发展规划矩阵。“我们将坚持以教为先,涵育潜心恒心的教学科研文化土壤;多级联动打造校内外事业发展共同体;不断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北理工智慧和力量。”
文艺与心声:诗朗诵咏华章,院士校友诉深情,视频传四海祝福
大会现场,情感与共鸣交织,多个环节让在场者感受到北理工的温度与力量。
师生校友代表共同登台,表演诗朗诵《薪火相传・诗咏华章》。朗诵词由校友与教师共同撰写,开篇追忆延安:“延水河边,窑洞灯光下,前辈们用粉笔书写报国理想”;中段讲述当下:“实验室里,电脑屏幕前,我们用代码、公式、图纸接续奋斗”;结尾展望未来:“星辰大海,强国路上,北理人永远在路上”。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情感的表达,让在场者仿佛看到 85 载时光流转,掌声多次响彻会场。
两位院士校友的现场发言,引发全场共鸣。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1982 级校友)动情回忆:“当年在北理工读书,导师告诉我们‘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他说,母校的辉煌成就,是自己永远的骄傲;母校的谆谆教诲,是自己永远的信条;母校的热切期盼,是自己永远的动力。“哈工大与北理工都是国防七子,期待两校携手,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春明(北理工校友)聚焦国防领域:“我毕业后一直在兵器行业工作,遇到技术难题时,总会想起在北理工学到的知识、培养的思维。母校的培育与馈赠,让我受益终身。” 他期待母校永葆 “军工魂” 本色,在国家战略安全领域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更期待母校矢志一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民族复兴注入更磅礴的北理工力量”。
科技亮相:“天眸一号”“临空一号” 发布,彰显新质创新实力
大会现场,两项由北理工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北理工天眸一号” 卫星与 “北理工临空一号” 飞艇,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让在场者直观感受到 “智领未来” 的内涵。
两项成果的发布环节,现场大屏播放研制过程短片:短片最后,“天眸一号” 卫星与 “临空一号” 飞艇的三维模型在大屏上旋转,全场响起长时间掌声。这掌声,是对科研团队的致敬,更是对北理工 “勇创先河” 精神的认可。
感恩时刻:鲜花敬师长,书信致校友,全球云祝福暖人心
大会温情环节,“寸草春晖,情深似海;岁月流转,师恩长存” 的字幕在大屏上亮起,现场氛围瞬间变得柔软。
八位校友代表手持鲜花,缓步走向教师代表席。校友与教师相拥,优秀学生代表走上台,向参会校友代表赠送手写感谢信。 一封封感谢信,传递的不仅是学子对前辈的崇敬,更是北理工精神 “薪火相传” 的承诺。
大屏切换至 “全球校友云祝福” 视频。画面从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切换到海外的纽约、伦敦、新加坡:在北京的校友们在中关村校区门前合影,齐声喊 “祝母校生日快乐”;在深圳的校友们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录制视频,“愿母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再创佳绩”;在纽约的校友们站在哥伦比亚大学门前,用中英文双语祝福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ppy 85th anniversary”。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场景,却有着同样的深情,让在场者感受到全球北理工人的凝聚力 —— 无论身在何处,母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
赋能创新:10 亿元校友创想投资基金启动,助力校友创业
为强化校友与母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联动合作,在建校 85 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学校发布 “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创想投资基金”,为校友创新创业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该基金规模达 10 亿元,由校友企业海松资本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管理。海松资本是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核心团队多为北理工校友,多年来一直关注国防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负责统筹学校资源,为基金提供项目对接、技术支持等服务。
基金设立的目的,是集聚 “母校 + 校友 + 社会” 三方资源:对校友创业项目,基金将提供资金支持 —— 从种子轮、天使轮到成长期投资,覆盖创业全周期;技术指导 —— 对接学校实验室、教授团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资源对接 —— 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助力项目落地与市场拓展。基金重点支持三大领域:国防科技领域,聚焦无人机、智能装备等方向;人工智能领域,关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应用;新能源领域,布局电池材料、储能技术等赛道。
大会闭幕:校歌嘹亮启新程,矢志报国赴新篇
八十五载春华秋实,新征程再启新章。随着《北京理工大学校歌》的嘹亮旋律响起,全体参会者起立合唱。校歌中 “延水情长,军歌嘹亮,我们在战斗中成长” 的歌词,勾起在场者对北理工红色历史的回忆;“为祖国富强,为民族复兴,我们再创辉煌” 的旋律,则激发了对未来的憧憬。
在激昂的校歌声中,北京理工大学建校 85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球校友大会圆满结束。这场盛会不是终点,而是北理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起点 ——85 载的奋斗,为学校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全球校友的支持,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延安窑洞到世界一流,北理工已走过 85 载;面向未来,北理工人将继续怀揣 “军工魂”、坚守 “报国心”,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