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是父母在童年时给足他这3种心理营养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最贵的玩具、上最好的学校,也不是成绩名列前茅、才艺样样精通,而是他在童年时,从父母那里得到了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最贵的玩具、上最好的学校,也不是成绩名列前茅、才艺样样精通,而是他在童年时,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心理营养。这些营养看不见摸不着,却像空气和水一样,滋养着他一生的安全感、自信与爱的能力。其中,有三种心理营养,尤为关键。

第一种:被看见的感觉。

很多父母忙于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最朴素的渴望——“我在这里,你看见我了吗?”一个孩子摔倒了,父母第一反应是“快起来,没事”,却很少说“你是不是吓到了?妈妈看见你摔得很疼”。孩子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画,兴冲冲拿给爸爸看,爸爸却说“这画得不像,树怎么是紫色的?”孩子眼里的光,就在那一瞬间熄灭了。

“被看见”,是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他的努力,看见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当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大哭时,妈妈蹲下来轻声说:“你真的很想把它搭好,可是一直倒,你很着急,对吗?”孩子点点头,眼泪反而慢慢停了。因为他知道,他的感受被理解了,他不是一个人在对抗情绪。

这种“被看见”的体验,会让孩子相信: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的感受是重要的。长大后,他才不会一味讨好别人,也不会在关系中迷失自己。

第二种:被信任的感觉。

信任,不是一句“我相信你”的口号,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孩子说“我自己能穿鞋”,妈妈却抢着帮他穿,说“你太慢了,上学要迟到了”;孩子说“我想试试自己写作业”,爸爸却坐在旁边不停纠正,“这字写歪了”“这题算错了”。久而久之,孩子会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做不好?我是不是永远需要别人帮我?

真正的信任,是愿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哪怕他会犯错。孩子第一次自己倒水,洒了一地,妈妈说:“没关系,你已经很小心了,我们一起来擦干净。”孩子第一次独自去楼下买酱油,回来时气喘吁吁,爸爸笑着说:“你做到了,真棒!”这些时刻,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你还不够好”,而是“你正在成长,我相信你能行”。

被信任的孩子,内心会慢慢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这种自信不依赖外界评价,而是根植于一次次被允许尝试、被接纳失败的经历中。长大后,他敢于面对挑战,也敢于承担后果。

第三种:无条件的爱。

很多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听话,父母就笑脸相迎;孩子顶嘴,父母就冷脸不理。孩子考了满分,全家庆祝;孩子成绩下滑,父母就唉声叹气。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原来爸爸妈妈爱我,是因为我表现好。一旦我“不够好”,他们可能就不爱我了。

这种隐性的条件,会让孩子活得很累。他必须时刻表现乖巧、优秀、懂事,才能换来父母的爱。他不敢表达负面情绪,不敢失败,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而无条件的爱,是无论你开心还是生气,优秀还是普通,我都爱你。它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在管教的同时,依然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稳定。孩子发脾气砸了玩具,妈妈可以严肃地说:“砸东西是不对的,我们需要谈谈。”但随后抱住他说:“你生气我可以理解,但妈妈依然爱你。”

在这种爱里长大的孩子,内心是踏实的。他知道,就算我犯错,也值得被爱;就算我不够完美,也有人愿意接纳我。这份安全感,会成为他未来面对世界最坚实的底气。

童年是心理营养吸收最关键的时期。被看见,让孩子知道自己重要;被信任,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被无条件地爱,让孩子确信自己值得被爱。这三种营养,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刻意营造,只需要父母在日常中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觉察、多一点共情。

一个孩子,只要在童年时被稳稳地接住过,哪怕未来遇到风雨,他也有力量撑过。而这,才是他一生幸福的真正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