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长江北岸曹营中咳嗽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曾经旌旗蔽空的二十万大军,如今被一场无声的瘟疫吞噬。与此同时,南岸周瑜军中战鼓雷鸣,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火攻即将上演。
赤壁之战,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千百年来被后人传颂为火攻制胜的经典。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桥段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当我们翻开正史《三国志》,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曹军败于瘟疫之手,远非火攻那么简单。曹操在战后写给孙权的信中甚至直言不讳:“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在《三国志》诸多记载中,曹军遭遇瘟疫的线索比比皆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曹操到达赤壁,与刘备作战不利,此时爆发了大瘟疫,官兵大量死亡,于是才率军撤退。这里根本没有提到火攻之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情况:“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曹操是在部队已经遭受瘟疫重创的情况下,才主动烧毁剩余船只撤退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说明两军尚未正式开战,曹军中已经出现了疾病流行。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痛心疾首地说:“近来,我们的军队多次作战征伐,很容易碰上疫气,许多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这难道是我感到很快乐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这段话透露出曹操对瘟疫的无奈与悲愤。
究竟是什么样的瘟疫,能让久经沙场的曹军不堪一击?历史学者和医学专家们提出了几种可能。
血吸虫病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推测。李友松在《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中指出,赤壁之战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血吸虫感染后的潜伏期约一个月以上。曹军秋天在湖北江陵一带训练水军,感染血吸虫,到冬天在赤壁决战时,士兵们陆续出现急性症状:高热、腹泻、肝肿大、疼痛,军队战斗力大大受损。
也有学者认为是疟疾或斑疹伤寒。疟疾作为长江流域的常见病,有时会爆发流行。而斑疹伤寒(可能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伤寒”有关)一般发病于寒冷季节,在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得病。
无论哪种疫病,都对北方士兵构成了致命威胁。孙刘联军的士兵长期在疫区生活,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曹军作为外来者,面对陌生的病原体,几乎毫无抵抗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火攻的作用,但它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军早已被瘟疫折磨得筋疲力尽,火攻只是加速了其溃败。
曹军还面临水土不服、后勤补给、战略误判等多重问题。
曹操的北方士兵擅长陆战,却不习水战;远道而来的曹军后勤补给困难,甚至连战马所需的草料都严重不足;曹操轻取荆州后,误判形势,以为孙权也会不战而降。
然而,在所有这些因素中,瘟疫无疑是导致曹军失败的最关键原因。一场大疫,让曹操二十万大军瞬间失去了战斗力,让历史上可能的大一统局面推迟了数十年。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倘若没有那场瘟疫,曹操一举消灭孙刘联军,中国历史或许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火攻的说法如此深入人心?这主要归因于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需要突出的戏剧冲突和精彩的战争场面。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连营,这些场景远比描写一场无声的瘟疫更加激动人心,更能突出英雄人物的智谋与胆识。
于是,历史的真相逐渐被文学叙事所掩盖。赤壁之战从一场因瘟疫导致的悲剧,变成了谋略与火攻的胜利教科书。
当我们重新审视赤壁之战,会发现这场战役并非强者与智谋的较量,而是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疾病,这个看不见的对手,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历史往往如此——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不全是英雄的谋略与勇气,有时只是一场不起眼的瘟疫。曹操的百万大军,没有败给孙刘联军的刀剑火海,却败给了微不可见的病原体。
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较量中,赤壁之战只是其中一个篇章。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对这些看不见的对手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