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最懂“交易艺术”的男人,这次又把算盘打到了中国头上。
10月15日,特朗普一通讲话,既炫耀了自己搞定了印度总理莫迪,也顺手给中国下了一道“命令”:别再买俄罗斯的石油了。
这套操作,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但可惜,时代变了:特朗普的话音刚落,中方一记迅猛的回击就打了过来,不仅在舆论场上炸开了锅,更让这出“极限施压”的老戏码,开场就显得无比尴尬。
反观我们自己,数据摆在桌上,底气十足。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
“都2025年了,还想当世界警察?”
“管天管地,还想管我们的能源买卖?”
“不好意思,这届网友不吃这一套了。”
那套陈旧的霸权主义话术,早就让国人审美疲劳了。
特朗普的旧剧本,中国人早就不看了在特朗普的逻辑里,世界似乎还是一个他可以随意发号施令的棋盘。
关键在于,他以为自己的那套“威逼利诱”依然是通行世界的硬通货。为了让自己的话术显得更有分量,他还特意拉上了印度:
“我跟莫迪总理谈过了,他答应了,你们(印度)不会再从俄罗斯买油了。”
言下之意,你看,连印度都“听话”了,中国你看着办。
中国人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特朗普的这番操作按理说应该激起千层浪。
结果却是,波澜不惊,甚至有点想笑。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类似的“恐吓”与“施压”我们经历了多少轮?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国人对这套流程的熟悉程度,可能比追一部美剧还要清楚。
特朗普在国人心中的“滤镜”早已破碎,他那些看似雷霆万钧的喊话,现在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带来的舆论效果还不如网红带货一次。
这次特朗普故技重施,想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撕开一个口子,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没激起来。
这套逻辑,几乎是他过往策略的翻版。评价体系,是赤裸裸的“美国优先”;评价过程,是蛮横的单边主义;评价结果,是如出一辙的二元对立:
要么跟他站在一起,成为“朋友”;
要么坚持自己的立场,被贴上“对手”的标签。
实话实说,这套剧本在十几年前或许还有市场,因为那时候我们好/弱得需要看人脸色。但现在还想用同样的方式来让中国买单,只能说明,他对今天的中国一无所知。
当实力和底气已经不允许我们低头,特朗普的各种喊话与其说是“极限施压”,不如说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政治营销”。
反击:“我们的能源安全,凭什么要看你的脸色”不仅对于围观的网友,特朗普的这套说辞之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
过去,美国一声令下,或许还能让一些国家在决策时掂量再三,甚至做出妥协。反之,一旦被美国盯上,各种制裁大棒接踵而至,足以让一些经济体陷入困境。
但现在,美国的“指挥棒”既不是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甚至不是一张有约束力的废纸。近年来,中国顶着各种压力,该发展的项目一个没停,该推进的合作也丝毫没受影响。
说到底,是美国那套话语体系的“含金量”骤降,人们越来越不买账了。
一方面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容侵犯。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是硬需求。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清清楚楚:
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总量超过1.07亿吨,同比增长24%。
这占到了我们全年原油总进口量的约19%。
这一笔笔实打实的交易,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更有现实的经济利益。在全球能源价格动荡的背景下,稳定的能源供应就是国家发展的压舱石。
酒店行业不缺榜单,特朗普的政治世界里同样不缺“敌人”,但作为后来者的中国想安稳发展更是艰难。
不论是传统的盟友体系,还是新搞的各种“小圈子”,似乎都更有排他性。
另一方面,中方的回应也越来越直接、纯粹。
面对特朗普的隔空喊话,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和外交部的表态,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虽然特朗普团队可能会解释,他们的施压是为了维护某种“国际秩序”,而并非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但只要涉及到了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宣称自己依旧“替天行道”的美国,注定难以让中国人信服。
有句话说得好: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寸步不让。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失灵,在于没看懂两大现实特朗普政治光环的褪色,不只是发生在中国。
当他试图用关税大棒敲打欧洲盟友时,《纽约时报》吐槽他正在破坏维系了数十年的跨大西洋关系。财经媒体也曾表示:“贸易战的世界里,没有赢家。”
随着越来越多人看清了这套操作的本质,连普通人也对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有了越来越多不同意见。
例如他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大部分成本都由美国消费者自己承担了,让人大跌眼镜。
但归根结底,不是特朗普原有的施压体系出问题了,没跟上世界的变化才是致命伤。
第一个现实是世界格局的“多中心化”。
即使美国做到了它自以为的全球领导,但不可否认,它对世界发号施令的“唯一标准”和“霸道评审”,在这个时代就是不接地气、脱离现实,以至于难有追随和信任感。
反观我们这个时代下的国际关系,无不强调互相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按官方说法,一方面是基于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在主权平等的极致透明面前,老一套的霸权标准和流程显得和全球需求脱节了。
第二个现实是从“仰视霸权”到“战略平视”。
特朗普标准背后,是一种传统的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感”和“支配感”。
根据国际媒体的报道显示,美国为了维持其全球霸权,军费开支、海外驻军和其他成本加起来,总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
一通颐指气使的命令,背后有无数的真金白银在为它的“地位”买单。
比起过去,现在世界各国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买单,是跟谁合作还是跟谁对抗,都不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例如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合作已经遍布全球。
能源合作同样如此,特朗普的标准不如更真实的国家利益和自我标准。
互联网时代,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所有主权国家在特定时候都可以有捍卫自己利益的力量。
特朗普的旧地图,引领不了新时代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