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怎么看待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

人情往来,很正常,没什么可惜的。人是会变的,不说别的,你就想想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有多少还在联系,除了结婚生子突然邀请

人情往来,很正常,没什么可惜的。

人是会变的,不说别的,你就想想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有多少还在联系,除了结婚生子突然邀请你随份子外,事实上你们已经没有什么交集了。

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不同,分开只是早晚的问题。

张耳陈馀面对的外部情况比这更加复杂。

首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门客,这些门客首要考虑的不是张耳陈馀的私人关系是否会破裂,而是他们各自主公的利益。

当张耳与陈馀爆发矛盾,陈馀把大将军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张耳,张耳一开始是不敢接的,他可能还顾及自己跟陈馀有着刎颈之交的情谊,并担心此举会影响到外人对他的看法。

在蒯通游说韩信时就是拿张耳与陈馀的事情大做文章,可见他俩的反目在当时会受到很大的负面评价。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至于他们之间的情谊或者“为天下笑”哪个在他心中更加珍贵,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把时间线拉回他们反目的节点上。

赵将李良接到秦将诈称秦二世给他的书信,并且李良自认为受到武臣姐姐的不尊重,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李良叛赵率兵袭击赵国邯郸,赵王武臣被杀。

张耳陈馀因为在邯郸有很多耳目得以脱身,他们收拢了数万人的士卒,并立赵歇为赵王,而后陈馀打败李良,李良逃归章邯。

刚打败项梁的章邯趁机挥师北上攻打赵国,赵王歇与张耳逃入巨鹿城,后被王离的长城军包围。其实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章邯的北上是有其合理性的,并不能因为他在巨鹿之战的失败反推他的选择不对。

陈馀没有逃入巨鹿城,而是向北收集了数万人的常山兵,驻扎在巨鹿北侧。

因为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去召陈馀前来营救,陈馀认为兵少,打不过秦军,所以不敢去营救,这是他们矛盾的主要原因。

那么陈馀的顾虑是否合理呢?

我认为是合理的,首先李良谋反时,张耳陈馀收集了数万人,凭借这些人打败了李良。

但是这数万人,又被章邯军打败。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是巨鹿城兵少,陈馀去常山收集士兵的原因,之前的数万兵打光了!

其次、常山是之前李良新定之地,所以陈馀所征集士兵的战斗力十分有限,而敌方却是经验丰富的长城兵和章邯军团!而这也是为何陈馀不敢前去营救的原因之一。

第三、燕、齐、楚接到赵国危急的消息,都来营救赵国,张耳的儿子张敖也率万余人赶来,结果所有人都驻扎在一旁,不敢攻击秦军。甚至有血缘关系的张敖都不敢贸然行动,可见此时秦军兵力之盛。

张耳为了给陈馀施压特意派张黡、陈泽二人去质询陈馀,陈馀依旧不为所动,最后二人从陈馀处借得五千兵迎战秦军,结果全军覆没。

其实,陈馀并非完全坐视不管,他也在积极地谋求营救张耳。

项羽诛杀宋义之后,并没有向他说的那样立刻全军出击营救赵国,而是先派了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河去救巨鹿。

由于军力悬殊,英布和蒲将军取得的战绩有限,也无法解巨鹿之围,所以陈馀再次向项羽请求援兵,最终促成了项羽“破釜沉舟”营救赵国。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史记·项羽本纪》

但是这些外部情况,身在险境的张耳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陈馀的难处“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他不知道陈馀所做的努力,他更不知道张黡、陈泽两人所做的无谓牺牲以及那五千白白送死的士兵。

营救出来的张耳谴责陈馀见死不救,如前文所述,在门客的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的不可解,最终导致他俩分道扬镳。陈馀带领数百人脱离张耳,渔猎于泽中;张耳则跟随项羽入关。

张耳因为名声以及跟随项羽入关的原因被项羽封为常山王。

陈馀的门客,以及陈馀自己都认为他跟张耳对于赵国的功劳是一样的,也应该得到封赏。

张耳的功劳是坚守巨鹿城,以及跟随项羽入关。

陈馀的功劳首先是通过外交的方式促成项羽营救赵国的行动;其次是在反攻秦军时他的常山军也做出了贡献;最后一点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在策反章邯投降时除了秦赵高的不当行为以及司马欣的负面反馈“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还有陈馀给章邯的劝降书信“将军居外久,多内郤,有功亦诛,无功亦诛”,这封书信直接点出了章邯的生存危机 。

在这三重内因以及章邯军粮不足和项羽猛攻的外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章邯最终选择投降项羽,而这一点项羽很可能是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也可能不认为他的书信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人们倾向于将某件事的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或他人,并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贡献,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张耳、陈馀、项羽都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导致他们三人产生了很难解开的矛盾。

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在观念上有了偏见后,他的所做所为都带有原罪。

在《列子·说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丢了斧子后认定是邻居之子偷的,观察他的言行举止都觉得可疑。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基于这种偏见,陈馀不仅会对项羽的封赏感到不公和愤怒,还会认为张耳在其中起到了负面作用,或者即便没有起负面作用,也没有替自己争取功劳。如果这种误解没有及时解开会发酵成深仇大恨,以致必杀张耳方解心头之恨!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陈馀在刘邦求情出兵攻项羽时会提出“汉杀张耳乃从。”

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将之前所有的爱、信任和尊敬,迅速转化为等量的恨、猜忌和愤怒。

爱的越深,恨的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