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最近,翻阅《义宁州志·艺文志·金石》编,竟然发现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为修水人书写了一方神道碑。
州志记载:“冷方叔神道碑,元礼部尚书元明善撰文,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丹,平章政事李世贤(应为赵世贤)题额,碑尚存二百余字。”
撰文无需解释,“书丹”和“题额”则不知何意?询问度娘得到答案。
“书丹”,是中国传统金石、碑刻文化中的核心术语,指用朱砂(“丹”即朱砂)在碑石、摩崖或器物表面直接书写文字底稿的工序,是碑刻从“书写”到“镌刻”的关键过渡环节,兼具书法创作与工艺准备的双重属性。
“篆额”,是中国碑刻文化中与“书丹”并列的核心术语,特指在碑额(碑首顶端的标题区域)以篆书题写碑名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碑刻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篆书艺术的特殊载体,其发展贯穿整个中国书法史,承载着文人对文字庄重性与永恒性的追求。
书丹的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他跨越宋元两朝,以书法、绘画、诗文三绝名震朝野,被誉为“元人冠冕”。其中,书法成就尤其著称于世,他篆隶真行草无所不精,尤擅楷书与行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以“赵体”闻名,特点是用笔圆润流畅,结构端庄秀美,将晋唐笔法与个人风神融合,形成“遒媚秀逸”的独特风格。
赵魏公小像并公自书重缉尚书集注序》之赵孟𫖯像,元·杨叔谦绘
撰写神道碑碑文的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河北清河人,北魏拓跋氏后裔,是元代中期集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他官至礼部尚书,以清廉仁政、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著称,其生平与元代政治、文化发展紧密交织。元明善以文章名世,其文风,早年“出入秦、汉间”,晚年“正而不易,奇而不艰”,被吴澄誉为“登昌黎韩子之堂者”。其散文代表作《赤岸锦祠堂记》《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等,行文典雅庄重,兼具史笔与文采。他被誉为“元儒之冠”,与虞集并称“元诗双璧”。他还经常和书法家合作,自己撰写碑文、墓志铭等,由赵孟頫等书法名家书丹,形成“文墨双绝”的文化大观。
题额的赵世延(1260—1336),字子敬,雍古氏(汪古部),成都人,是元朝中后期兼具政治才能与文化影响力的核心人物。他历仕世祖至顺帝九朝,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封鲁国公,以刚直敢言、恤民勤政著称,同时在法律、教育、文学等领域留下深远印记。他工诗文、善书法,现存《题周曾秋塘图》等作品,以“傍水芙容照晚妆,溪禽沙鸟满秋塘”展现文人意趣。其书法作品《跋化度寺碑》与赵孟頫题跋珠联璧合相映而辉,两人不仅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在艺术上亦相互呼应,体现元代“诗书画一体”的文人传统。
元统三年(1335)陈旅书赵世延篆额《安晚轩记》
神道碑的主人冷方叔何许人也?能请到当时三个重量级人物为其神道碑撰文、书丹、题额呢?
修水历史上有一个彪炳史册光照寰宇的“八贤”群体,“八贤”之一的冷应徵就是修水和修水冷氏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修水冷氏起自后周显德年间,其先祖冷徹从武宁县株林迁入县治义井巷(今北城区铁炉巷),是为修水冷氏的始迁祖。在修水繁衍了七代之后,就崛起了冷应徵这样进入国史的人物。冷应澂是南宋绍定二年己丑(1229)进士,官至宝章阁学士,曾任江西万载县令、德庆府知府,以平乱惩贪闻名。冷应徵生子三人,分别为冷方叔、冷和叔、冷正叔。次子冷和叔为进士,曾为辰州主簿、苍梧县令。三子冷正叔于元代初年任湘阴县尹,期间,受屈原文化影响,在修水始创“一圣仙娘花灯会”,以纪念屈原之女纬英,该民俗活动至今仍为修水重要文化遗产。
冷方叔为冷应徵长子,未考中进士,荫补为官,后任江陵县令。因为他为官勤勉,兴利除弊,体恤民众,官声卓著,后人在重修谱牒时,写下了如下赞语:“沐父荫而仕,以勤勉为官。县尉县尹,位卑秩低,兴利除弊,体恤民众,身后高官竞题额,足见德高而望重。”“荫补”是宋代规定在科举、军功、捐官之外的任官途径,即以父祖功绩或身份入仕的一种制度。
冷方叔的长子冷敬先,出生于宋淳佑五年乙巳(1245),殁于元延佑七年庚申(1320),为元大德二年戊戌(1298)进士,曾任户部员外郎、正奉大夫、宣政院客省副使等官职。和赵孟頫、元明善、赵世延均为同时代人,冷敬先比赵孟頫大9岁,比元明善大24岁,比赵世延大15岁。虽然没有资料证实他们四人之间的交集和关系,但他们三人为冷敬先的父亲冷方叔撰写、书丹、题额神道碑,说明他们三人和冷敬先的关系非常熟络,是莫逆忘年之交。
风风雨雨已过700多年,安葬于奉新县九仙汤的冷方叔墓冢仍在,后裔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可惜的是这方由赵孟頫等人书丹、撰文、题额的珍贵的神道碑却下落不明,不啻为修水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2025年9月29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