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打破“叛逆”的迷思,走进孩子的世界

(作者:汪亮)现实中,不少家长面对表现异常的孩子就会贴上“叛逆”的标签。“叛逆”仿佛成了万能筐,能装下所有让成年人头痛的

(作者:汪亮)现实中,不少家长面对表现异常的孩子就会贴上“叛逆”的标签。“叛逆”仿佛成了万能筐,能装下所有让成年人头痛的孩子的问题行为,一些教育研究者也多认同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三阶段叛逆期”观点。(《中国教师报》)

在现实教育场景中,“叛逆期” 概念深入人心,家长们常常将孩子的异常行为统统归结为 “叛逆”,然而,我们有必要打破这一迷思,重新认识孩子成长中的这些现象。

把 “叛逆” 当作万能标签随意贴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教育认知的简单化,从多方面分析,“叛逆期” 的说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程度上,孩子叛逆表现千差万别,有的轻微,有的则较为激烈,甚至有的孩子几乎没有明显叛逆迹象,这表明叛逆期并非普遍且必然存在,时间维度上,叛逆并非局限于特定阶段,有人成年后仍有叛逆行为,说明它不是一个有明确时间界限的成长阶段,而评判标准方面,仅以成年人的视角判断孩子叛逆,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当父母自身存在问题时,这种评判更是有失公允。

深入探究,“叛逆” 背后有着复杂的本质,表面上孩子的不听话,背后是他们自立意识的觉醒,孩子在成长中思想逐渐成熟,渴望独立,与父母的想法产生分歧在所难免,父母期望孩子自立,但当孩子真正走向独立,思维与自己不一致时,却往往将其视为 “叛逆”,实际上,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他们在适应社会、拓展认知、重构自我过程中的外在表现。

孩子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父母自身观念的局限,无法解答孩子成长中的困惑,或者处理问题方式不当,简单粗暴,都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很多时候,“问题孩子” 的出现与问题家庭密切相关,“叛逆” 是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信号。

面对这些情况,父母和教师应积极行动,给予孩子正确引导,了解孩子是首要任务,家长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给孩子下定义,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理解孩子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选择,摒弃过度的管控和溺爱。耐心对待孩子的问题,用平和的心态引导他们学会管理情绪,与孩子交心,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激励孩子发挥优势,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父母要不断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打破“叛逆”的迷思,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家长和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育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江油市小溪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