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堪称武侠小说界的鬼才,若你是第一次读他的故事,一定猜不透他笔下的剧情走向,他总能写出让人意外的桥段,只是不是每一次意外,都是惊喜。
至少《神雕侠侣》中,那“尹志平事件”带给读者的就是惊吓,甚至是数十年都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其实这段剧情最让人纳闷不是金庸为何要安排这么一段悲剧,而在于小龙女的态度,那尹志平可是断了两根手指的,为何她却丝毫没有察觉对方不是杨过?
一、是悲剧,还是误会?
“尹志平事件”发生的那晚,欧阳锋带着杨过在数丈之外的地方修炼蛤蟆功,为了让小龙女无法偷学自己的独门绝技,欧阳锋是将她点穴定身,小龙女便动弹不得了。
此时尹志平恰好就在一旁,确定小龙女真是浑身宛如被冰冻一般,他便心生邪念,对小龙女做出了那般卑劣的举动。
接着书中便提到这么一段:“过了良久,眼上微觉有物触碰,她黑夜视物如同白昼,此时竟然不见一物,原来双眼被人用布蒙住了,随觉有人张臂抱住了自己。这人相抱之时,初时极为胆怯,后来渐渐放肆,渐渐大胆,小龙女惊骇无已,欲待张口而呼,苦于口舌难动,但觉那人以口相就,亲吻自己脸颊。她初时只道是欧阳锋忽施强暴,但与那人面庞相触之际,却觉他脸上光滑,决非欧阳锋的满脸虬髯。”
书中写得很明白,小龙女之所以认定这人是杨过,是用的排除法,因为在她看来,在场的人,也就只有她自己、欧阳锋以及杨过,那欧阳锋满脸胡须,此人却脸上干干净净,那自然只能是杨过了。
但读过原著的人就应该知道,杨过身上是有种特殊的气味的,当初黄蓉抱着杨过的时候,就一度心魂不定,想起自己与郭靖成婚时的场景,且不知那是什么气味,至少一般人是肯定没有的。
而小龙女与杨过一同在活死人墓中生活了两年,怎能辨别不出杨过身上的气味?
(小龙女剧照)
当然,非要解释的话,也有说法,因为书中明确提到尹志平用布将她的双眼蒙住了,可能也盖住了口鼻,小龙女一时间辨别不出对方的气味,那也说得过去。
但此时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却没法解释。
说是:“她心中一荡,惊惧渐去,情欲暗生,心想原来杨过这孩子却来戏我。只觉他双手越来越不规矩。”
是的,尹志平动手了,而这个细节就决定了小龙女一定能察觉到对方不是杨过,因为尹志平的手,与杨过的手是截然不同的!
那道人有断指!
二、断指明志
原著小说第六回中,杨过与小龙女在花丛中合练玉女心经,此时他们都褪去衣衫,以花丛遮挡,只为心无旁骛修炼武功,哪料赵志敬与尹志平却在他们不远处争斗了起来,杨过不得已分心对抗赵志敬,结果小龙女却因此内息阻在丹田之中,再也回不上来,受了重伤。
接着赵志敬便对龙杨二人以污言秽语诋毁了一番,那家伙当真是无耻至极,倒是一旁的尹志平没多说什么。
反而还主动承诺不将此事传扬出去,为了让龙杨二人信服,他甚至做出自断两指之举。
(尹志平剧照)
说是:“尹志平道:‘杨过,你想杀我们两个,这叫做千难万难,不过好教你姑姑放心,今日之事,我姓尹的若是吐露了半句,立时自刎相谢。倘有食言……’说到此处,忽然身形一晃,夹手将杨过左手长剑抢过,说道:‘有如此指!’左手竖掌,右手挥剑,将左手的小指与无名指削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虽然尹志平后来做了糊涂事,但他是真心喜欢小龙女,此刻也确实是没想过败坏小龙女的名声的。
不过那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此时的他已经断了两指,后来也没有接回断指的操作,换言之,他与杨过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所以后来尹志平对小龙女伸出毒手时,小龙女就应该察觉对方不是杨过了,为何她还是误会了杨过?
或许答案很简单,我们都被金庸骗了。
三、玉女心经
后来小龙女在绝情谷中,决定不嫁给公孙止,要悔婚时,书中就有这么一段旁白。
(杨过、小龙女剧照)
“此日公孙止害得她与杨过不能团圆,她早已有了以死相拚之念,是以喜服下暗藏双剑,只待公孙止救治了杨过,立时俟机相刺,倘若不胜,那便自刎以殉,决不将贞操丧在绝情谷中。”
若她早已失了贞洁,此时又谈何“决不将贞操丧在绝情谷中”?
其实这里就证明了一件事,“尹志平事件”发生的那晚,尹志平确实是亲吻了小龙女,但后来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幻梦。
是小龙女因为修炼玉女心经之后产生的幻梦。
书中介绍《玉女心经》时,就提到过这么一句:“那心经的内功要旨在更增纵跃之能以及出招的快捷,劲力的增长却非玉女心经要旨所在。所以要两人同练……林朝英生性矜持,又复腼腆,不肯先吐情意,只盼同练内功,对方自悟,得以心心相印。”
也就是说,合练这门武功的双方是会对彼此产生爱意的,当年林朝英创出此招,就是为了与王重阳合练。
(杨过夫妇练功剧照)
而小龙女错将尹志平认成杨过,也是因为她早已爱上杨过,只是自己浑然不觉,此时见那人亲吻自己,这才脑补出后来发生的一切,否则尹志平有两根断指,小龙女绝不可能认不出那不是杨过。
所以所谓的“尹志平事件”只是个误会,小龙女从未失了清白,至于尹志平为何那么内疚,其实不过因为在他看来,即便是“亲吻”之举,对于龙姑娘也是冒犯,也违背了他全真教的规矩,他是个有廉耻之心的人,自然会自责不已。
无论是否真是如此,至少找到这种解释之后,笔者心中的那根刺,算是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