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只当3年国家元首,却收复180万平方公里国土,临死大呼寸土不让

1939 年 6 月的天津,一位老人在病榻上已气息奄奄。窗外蝉鸣聒噪,似在为这暮夏添几分躁意。屋内,老人眼神却透着前所未

1939 年 6 月的天津,一位老人在病榻上已气息奄奄。窗外蝉鸣聒噪,似在为这暮夏添几分躁意。屋内,老人眼神却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嘴唇轻颤,用尽最后的力气,喃喃呼喊:“寸土不让!” 声音虽微弱,却如洪钟般在屋内回响。

这位老人,便是曾在中国政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徐世昌。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尤其是那短暂却辉煌的三年元首生涯,更是为国家收复了 18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

寒门崛起,初露锋芒

1855 年,河南卫辉府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新生命,父母为其取名徐世昌,饱含着对这孩子 “世世昌盛” 的殷切期望。命运却未对他格外眷顾,徐世昌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过早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但徐母深明大义,坚信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即便生活艰难,她仍咬牙典当家中财物,为儿子寻来良师。平日里,她更是亲自督促徐世昌读书,从识字断句到研读经史子集,从不松懈。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徐世昌学业进步飞速。

1879 年,年仅 24 岁的徐世昌凭借扎实的学识,成为淮宁县的幕僚。在县衙,他处理事务条理清晰,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逐渐崭露头角,引得众人侧目。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办事能力,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

结识袁世凯,助力北洋军崛起

1897 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徐世昌结识了袁世凯。彼时,袁世凯已在官场崭露头角,手握一定权势。他早听闻徐世昌才华出众,两人一番交谈后,袁世凯对徐世昌更为赏识,当即邀他入军中担任参谋。

在军队中,徐世昌充分施展自身才华。他协助袁世凯整军经武,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引进先进的军事理念。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逐渐成型,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北洋军。徐世昌凭借在北洋军组建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在军中树立起威望,也与袁世凯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乱世出任总统,心系国土收复

随着时间推移,袁世凯野心膨胀,妄图称帝,引发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徐世昌并未盲目追随袁世凯,而是保持清醒。他在各方势力间斡旋,尽力维持局面稳定。因他在北洋军的人脉与威望,段祺瑞等推举他为民国总统。

1918 年,徐世昌正式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尤其是北方大片国土,在沙俄的觊觎下,岌岌可危。徐世昌深知,收复失地、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挥师唐努乌梁海,首战告捷

唐努乌梁海地区,广袤无垠,资源丰富,本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沙俄长期以来对其虎视眈眈,趁着中国内乱,强行侵占。徐世昌就任总统后,决心先从这里入手,收复失地。

他精心挑选爱国将领严式超,委以重任。严式超领命后,迅速集结军队,制定作战计划。当时,俄国国内正陷入十月革命的动荡,对占领区的管控有所松懈。严式超抓住时机,率领军队一路北上,如猛虎出山,直逼唐努乌梁海。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清军势如破竹,成功驱逐沙俄势力,顺利收复唐努乌梁海地区。这一消息传来,举国振奋,徐世昌也备受鼓舞,更坚定了他收复更多失地的决心。

剑指外蒙古,艰难收复之路

解决了唐努乌梁海问题后,徐世昌将目光投向了外蒙古。沙俄长期在外蒙古扶持亲俄势力,企图将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外蒙古局势复杂,危机四伏。徐世昌深知此事棘手,但为了国家统一,他毅然决定派遣得力干将徐树铮率军出征。

徐树铮率领军队进入外蒙古后,面临诸多困难。外蒙古地域辽阔,气候恶劣,补给线漫长。且当地亲俄势力负隅顽抗,勾结沙俄军队,给徐树铮的军队制造重重阻碍。但徐树铮毫不退缩,他一边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一边与当地爱国力量联络,争取支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与谈判,徐树铮最终成功迫使外蒙古取消 “自治”,回归中国怀抱。这一壮举,让中国版图一度达到巅峰,徐世昌也因此声名远扬。

巴黎和会受挫,无奈下野

1919 年,多国齐聚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本以为这是一次争取国际公平、维护国家权益的机会,可会议却沦为列强瓜分世界的盛宴。西方列强无视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妄图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徐世昌政府虽据理力争,但在各方强大压力下,不得不采取柔化态度。

此消息传回国内,激起千层浪。各地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政府软弱。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徐世昌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徐世昌无奈于 1922 年辞去总统职位,结束了他短暂的总统生涯。

隐居拒日,坚守民族气节

下野后的徐世昌,选择隐居天津,远离政治纷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日军妄图利用徐世昌的影响力,拉拢他为日本效力,建立伪政权。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徐世昌不为所动。他公开表达对卖国贼的痛恨,斥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无论日军开出多么诱人的条件,他始终坚守底线,绝不与侵略者合作。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徐世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气节,成为国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病重离世,遗言震人心魄

晚年的徐世昌,饱受膀胱癌折磨。但即便在病榻上,他心中仍牵挂着国家。当时时局混乱,又受日军影响,他未能得到良好治疗。1939 年 6 月,徐世昌在天津病逝,享年 85 岁。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呼 “寸土不让!” 这四个字,是他对国家的深情告白,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徐世昌的一生,跌宕起伏。他虽只当了三年元首,却为国家收复 180 万平方公里国土,捍卫了国家尊严。他的功绩,不应被历史遗忘。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展现出的勇气与担当,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勇前行。哪怕岁月流转,他的故事,依旧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