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与大家介绍一部电影《金刚川》,看过一些国内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之后,我觉得真正的问题很可能是,很多国内影视剧的主创根本也没兴趣没想了解当时的事实情况。他们只是大致知道有这么个事儿,然后想当然在自己脑子里想象了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一顿编。关键是干这行的很多人的常识和智商不足以让他们能意识到他们编的东西有多蠢,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只够自己煽情自己。
在剧情中,人海战术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我军的进攻总是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例如长津湖战役,16万突然包围敌军三万,在对方视角来看当然有这种感觉。特别是在运动战中更明显,不过很少会硬敌方的巩固阵地和防御工事。人海战术我们的确用,但我们是在战役中某个时刻才会动用:那就是冲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后退,全都奋力向前,感觉像是人海。
但战争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战场拼杀,还有后勤、情报、预警、心里对抗、战斗意志、医疗等等。所以,我认为在认为必胜的时机我们会发动所谓人海冲锋,但它绝非决定性因素。所以给西方人一种以为我们一直就是靠人海战术取胜的印象,他们显然是弄反了因果关系。
其次,伤亡率高是必然的,装备差距很大,但这么说吧“人海战术”在一些人的加工下是“不会打仗,漠视战士生命”。或者说只要你人比对面多,你就是“人海战术”,一定要你一个他一个,单挑打个七八十回合,才叫“势均力敌”。
要知道,运动战中抓的就是这样的机会。在对方没有稳固阵地,或者没有完全展开的时候,通过穿插渗透,突然性地将敌人以优势兵力包围。并派遣小部分兵力阻击敌人增援。这种情况下敌人能保持建制撤退也算军事素养过硬了。不过也得看装备差距大不大。晚上不进行灯火管制,等着来炸。体现了军队无能,我空军英勇的消灭了敌防空阵地为轰炸机部队提供支持。
另外,说说导演,和郭敬明同一类型的导演,虽然能力一般,但是能抓住大多数观众的爽点和泪点,更强的一点就是会赶当下时事热度,会选题材,会包装,这种爱国题材国家支持,观众喜欢,咱们在这挑毛病,不耽误人家赚钱,可以说聪明劲没用到正地方,本质上和之前的小鲜肉电影区别不大。确实是这样,九十年代看过他一部电影(实际上没看完),2000年前后看过他一部警匪剧,那时就觉得他不太灵。然后老炮得奖后,我是完整看过一遍,我觉得可能是同期的其他影片(没怎么看过)不大行所以这个得奖了。昨天晚上随手打开电视看到一个煤气罐爆炸的镜头(是某蛰伏期女星的老公主演的电视剧),我觉得对中国的影视剧从业者来说,技术真的并不重要。
最后,所谓“人海”最初指的并不是现在人们所想象的靠人多冲锋,靠人命不怕死,去填。而是志愿军三个人一个小队,攻击从四面八方打过来,像浪一样,把敌人打蒙、打死。现在太多的贩卖情怀,让人们觉得志愿军就靠不怕死的精神去打赢这场战争,不怕死是没错,但别忘了当时志愿军是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内战洗礼的英雄队伍,战斗经验丰富,才拉进了和敌人的武器装备差距,不然光靠不怕死,用命填,怎么可能得到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