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境内的太平洋水系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其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计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共计6363千米。长江是中国、亚洲的第一大河流,也是全球的第三长河流。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是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湖北省的长江段西起恩施州的巴东县鳊鱼溪,东至黄冈市的黄梅县小池口,是长江干流流经的最长的省份,湖北省拥有的长江段全长共计1061千米,又是最中心的一段,因此被称为“长江之腰”。
长江干流贯穿全省的13个地市州,它们分别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荆州市、咸宁市、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和黄冈市。其中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因此形成了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明清时期,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属性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它包括长江流域各省份,这些地区在文化体系上同属中国南方地区文化体系。
荆楚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核心代表,具有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的特质,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因。湖北省拥有石家河文化遗址(约4300年前)、建始人遗址(约200万年前)等古人类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长江航运还支撑了湖北省成为中部经济强省的地理,湖北省80%以上货运量依赖长江水运。武汉港是长江流域最大内河港口,该港口通过“上联川渝、下接江海”的交通格局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湖北省还承担了三峡库区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的护责任,湖北省水域面积广阔,拥有洪湖、长湖等4个面积超100平方千米的湖泊。
湖北省还被定位为“长江文化高地”,通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政策推动文旅融合,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示范区。那么,长江对湖北省的发展贡献主要哪些呢?地理与经济枢纽优势:湖北拥有全流域最长的黄金水道,并拥有第一大支流汉江,形成“双江并流”的独特格局,为湖北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航运优势。武汉作为“九省通衢”,通过长江中游黄金三角(武汉、宜昌、襄阳)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长江滋养了江汉平原,成为湖北农业与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湖北通过长江大保护工程,使得长江黄金水道湖北段更加水运通畅。
长江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交通运输与物流枢纽;长江干流及支流形成便捷的水运通道,使武汉成为中国内河航运最重要的港口城,并通过荆汉运河等工程进一步优化了长江汉江的水运航道,缩短航程至260千米,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300亿元。武汉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中上游首位,阳逻港全年完成货物运输238.1万标箱。长江还向湖北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湖北省农业灌溉和渔业发展,同时沿岸湿地资源变身湿地公园,促进了生态旅游。武汉依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推动智能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集聚,形成了临港经济带。
长江生态保护还带动了绿色发展,湖北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突破3.5万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28亿吨。武汉通过"三大优势转化"实现经济跨越,2025年GDP稳居全国前十,其发展带动荆州、宜昌等城市崛起为新航运枢纽,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对武汉市的发展壮大贡献又有哪些呢?长江与汉江交汇形成的“江-湖-河-滩”复合型生态体系,为武汉提供了防洪调蓄、气候调节等关键生态服务,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符号。长江水系为武汉带来了166个湖泊和165条河流,丰富了武汉的水资源。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通过绿色航运转型实现万吨级船舶直达通航标准,同时依托新能源船舶推广和港口岸电建设,打造“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推动物流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长江治理与生态修复还为武汉产业转型提供动能:武汉经开区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形成“钢铁汽车城”向“新能源高地”的完美转型。航运经济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欧班列(武汉)直达欧洲的跨境物流通道,强化内陆开放枢纽地位。2024年长江武汉段水质优良率达100%,水下森林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对武汉城市整体的环境改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湖北省的崛起与长江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江航运支撑了湖北省成为中部经济强省必要条件,2024年全省80%以上货运量依赖长江水运。湖北省依托武汉港在长江上形成了“上联川渝、下接江海”交通格局,与高铁网络共同构建了高效物流的枢纽省份。湖北省还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黄鹤楼等文化地标活化利用,2025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超215万人次。武汉通过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融合夜景、演艺、美食体验,形成多元消费场景。长江还增强长江湖北段众多城市与乡村的防洪排涝能力,还对沿江地带的城乡起到了调节气候与美化环境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