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武侯祠静静地坐落其中,宛如一部凝固的史书,诉说着蜀汉的风云往事。踏入武侯祠,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在武侯祠的武将廊中,赵云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他位居武将廊首位,本应是威风凛凛、身着铠甲的武将形象,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身着文官服饰的模样。这一奇特现象,犹如一个谜团,引发了无数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猜测,也让赵云的身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他的名字,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常山赵子龙” 的威名,如雷贯耳。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剧中,赵云总是以白袍银枪、英姿飒爽的武将形象出现,其英勇事迹更是被人们传颂不衰。可为何在武侯祠中,他却身着文官服饰呢?这一矛盾点,无疑成为了我们探究赵云真实身份的关键切入点 。
赵云:战场上的闪耀之星从赵云的诸多官职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武将身份的印记。他最早担任 “主骑” ,这一官职负责督管骑兵,在刘备早期实力尚弱、无法分封汉制官职体系里专门管骑兵的官职时,“主骑” 对于刘备的骑兵部队至关重要,赵云能担此重任,足见其军事才能和刘备对他的信任。长坂坡之战后,赵云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这一官职由刘备始创,任职者需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统领亲兵作战,既要有过人的勇武,又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非文武双全之人不能担任,赵云获此任命,再次彰显了他作为武将的非凡能力。
提及赵云的武将生涯,长坂坡之战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 208 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军队溃败,百姓流离失所。刘备在慌乱中不得不抛下妻儿,仅率数十骑逃走。而赵云却毅然决然地单枪匹马,向北冲入曹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赵云怀揣着对刘备的忠诚,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于千军万马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手中银枪挥舞得密不透风,所到之处,曹军士兵纷纷倒下。他一边奋力拼杀,一边四处寻找刘备的妻儿,终于在乱军之中找到了甘夫人和刘禅。赵云将刘禅紧紧护在怀中,保护着甘夫人,历经艰险,成功杀出重围。这一战,赵云不仅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武艺,更展现出了他对主公的绝对忠诚,“常山赵子龙” 的威名从此传遍天下。正如后人所赞:“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除了长坂坡之战,汉水之战同样凸显了赵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武将风范。在这场汉中之战的关键战役中,曹操率领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赵云与黄忠奉命驻守汉水一线。当时,黄忠听闻曹操的粮草囤积在北山下,便向赵云提议前去劫粮。赵云同意后,与黄忠约定了返回的时间。然而,黄忠过了约定时间仍未归营,赵云担心黄忠遭遇不测,便率领数十骑出营寻找。没想到,赵云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面对曹军的重重包围,赵云毫无惧色,他率领着这数十名骑兵,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他的勇猛和果敢让曹军大为震惊,竟被他凭着这几十个人打散了大军,成功突围而出。但曹军很快重新集结,紧追不舍。此时,赵云的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不顾自身安危,再次驰马冲入曹军包围圈,将张著救回。回到营寨后,面对曹军的大军压境,赵云冷静分析形势,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敞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门口。曹军见状,疑虑重重,担心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就在曹军犹豫不决之时,赵云趁机指挥士兵突然发起攻击,一时间,战鼓齐鸣,箭如雨下,曹军顿时大乱,纷纷溃逃。赵云乘胜追击,不仅成功击退了曹军的进攻,还攻占了曹军的营地,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战后,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营地视察,看到战场上的惨状和赵云的英勇部署,不禁感慨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从此,“浑身是胆” 便成为了赵云的代名词 。
赵云的文治智慧然而,赵云的才能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刘备平定益州后,身边的将领们急切地提出应当将成都城中的房屋以及城外的田地分配给他们作为赏赐。在当时的情势下,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举措,毕竟将领们征战多时,都期待着能有一份犒赏。然而,赵云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他劝谏刘备,此时不应将土地和房产轻易分割给诸将,而是要先顾及百姓的安宁,确保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赵云深知,益州的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摧残,生活困苦,如果此时将他们的田宅分给将领,必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进而影响刘备政权的稳定。他引用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典故,提醒刘备,天下尚未平定,不应过早地追求个人的安逸和享受。只有等到天下太平,百姓各返家乡,归耕田地,才是合适的时机。如今,应该把田产住宅归还给百姓,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巩固蜀汉的统治根基。赵云的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民生的关怀,也显示出他不同于一般武将的大局观 。
后来,刘备称帝之后,打算起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劝阻刘备。他认为,当前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曹丕篡汉自立,乃是天下公敌,蜀汉应该先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讨伐曹魏,这样关东义士必然会纷纷响应。而如果舍魏伐吴,一旦战争爆发,短时间内难以结束,不仅会消耗蜀汉的国力,还可能让曹魏有机可乘。赵云的这番话,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将天下大势和战略方向阐述得明明白白,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他能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冷静地分析局势,而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这在当时的武将中是非常难得的 。
文武界限的时代模糊其实,要准确判断赵云到底是武将还是文臣,还需将其置于东汉末年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在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争频繁,文官与武官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许多文官常常需要参与军事行动,统兵作战;而武将也会涉足政务管理,处理民政事务。
就拿诸葛亮来说,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起初担任军师中郎将,负责管理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的事务,这一职务既有军事指挥的职责,也有治理地方的任务。后来,他又升任军师将军,协助刘备处理军政大事,在刘备外出征战时,诸葛亮常常留守后方,负责粮草调配、政务处理等工作,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政的智慧;但他同样也参与了多次战役的谋划和指挥,如赤壁之战中,他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关羽、张飞也不例外,他们曾担任太守,在管理地方政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军事防御,抵御外敌入侵 。
由此可见,在那个乱世,单纯依据职务来判断一个人是武将还是文臣,显然是不准确的。赵云的经历和职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武融合的特点,他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又在政治决策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多方面的力量 。
武侯祠赵云文官造型的缘由要解开武侯祠中赵云身着文官服饰这一谜团,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武侯祠的历史演变。成都武侯祠最初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在西晋末年建造的,起初规模较小,且并没有包括赵云等人物的雕像 。到了明代,武侯祠与专门纪念刘备的昭烈庙合并,并在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如今武侯祠中赵云的雕像,可以追溯到 1849 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 。
清朝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与三国时代截然不同。在清朝,文官的地位远高于武将,这一现象在当时的政治体系和社会观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政治权力的分配来看,文官在朝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拥有广泛的权力和影响力;而武将则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其权力相对受到限制。在社会观念方面,人们普遍尊崇文官,认为他们饱读诗书,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对文官的尊崇,甚至延伸到了同品级的文武官员之间,即使武将的品级与文官相同,在社会地位和人们的认知中,文官也往往更受尊重,甚至一些品级低于武将的文官,也能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匠们在重塑赵云雕像时,或许出于对赵云的尊崇,希望通过将他塑造成文官形象,来提升他的地位和形象。赵云一生忠诚正直,智勇双全,他的品质和才能深受人们的敬仰,将他塑造成文官形象,可能是清朝时期人们对他的一种特殊的褒奖方式,也是对他在历史上卓越贡献的一种认可 。
赵云:文武双全的传奇赵云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驰骋沙场,战功赫赫,是当之无愧的武将;他心怀天下,深谋远虑,又有着文臣的智慧与胸怀。他的形象,既有着武将的勇猛果敢,又有着文臣的儒雅睿智,是那个时代文武融合的杰出代表。
在武侯祠中,赵云身着文官服饰的独特形象,既是历史与文化交织下的产物,也是人们对他多面才能和卓越品质的一种独特认可方式。它让我们看到,赵云不仅仅是一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更是一位在政治舞台上有着深刻见解和远见卓识的智者 。
无论是作为武将的赵云,还是以文官形象出现在武侯祠中的赵云,都值得我们怀着崇敬与好奇去深入探究。他的故事,是三国历史中璀璨的篇章,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在乱世中坚守自我、追求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的壮丽画卷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