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儋是齐国王族,秦末时生活在狄县(今高青县东南部)。他的堂弟田荣,以及田荣的弟弟田横都是当地豪杰,宗族实力非常强大,深得当地人心。
虽然《史记》关于田儋的记载仅仅寥寥数语,但是通过这十分有限的篇幅也能看出田儋有勇有谋而且还有大局观。
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派周巿向北攻略魏地,周巿向北来到齐地狄县,狄县县令据城坚守。

在这种背景下田儋出场。
田儋打算借助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恢复齐国,他没有像张良和魏豹一样去借助他人势力实现复国目标。他也没有像张耳陈余那样去依附陈胜,掌握一定实力之后再脱离。
他跟项梁刘邦一样,选择借助起义的势能,独自起义。
相对于刘邦跟项梁,田儋起义的情况更加复杂,狄县县令能够组织起对周巿有效的抵抗,说明他在狄县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狄县县令在狄县的影响力不大,但是同样也能说明起义军在狄县也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
其次,他夺取狄县后,还将面临周巿的直面进攻,能否在取得狄县控制权的情况下,快速稳定军心,整合力量抵挡住周巿的进攻,也是田儋面临的挑战。
不过田儋宗族势力以及在当地的号召力弱化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风险只是弱化而不是完全规避。田儋需要通过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夺取控制权,并把波及范围控制到最小。

这就涉及到田儋的谋略,秦汉时期处死奴婢需要事先报官并获得批准,他借助这个规则,假装绑住自家的奴仆,带领手下的年轻人去县府请求批准杀掉这个奴仆,通过这种合理的方式,接近并击杀县令,并迅速召集豪族官吏发表独立宣言: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言简意赅,当仁不让,这可能就是田儋作为曾经王室后裔的自信和胆气。
“诸侯皆反秦自立”说明反秦的普遍性,是大势所趋,消除民众的顾虑。
“齐,古之建国”以故国为号召力,凝聚人心,增加民众的归属感以及文化认同感。
“儋,田氏,当王”齐国王族身份是田儋最核心的政治资本,确立其自立为王的合理性。
自立为王的田儋,集结兵力攻击周巿,周巿率军撤退。
田儋率兵平定齐地。
田儋知道周巿平定魏地,没有因为之前的矛盾选择无视,而是特意派遣五十辆使车跟赵国一同支持周巿成为魏王,这不仅是示好,也是在秦末战乱中形成战时同盟关系,这是田儋具备的外交政治属性。

章邯攻破陈胜之后,北上攻打魏王咎。魏王派周巿出使齐、楚两国求救。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巿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巿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巿等军,围临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田儋先是派田巴去跟周巿救魏,结果被章邯击破,周巿被杀,进而将魏王咎围于临济,情况非常危急。
魏咎再次向齐王请求援救,通过《史记》的记载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两次战役,一次是围临济之前,另外一次是围临济之后。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史记·田儋列传》
也就是在这一次营救行动中,田儋被章邯夜袭兵败身死。
章邯夜战屡试不爽,下一个被他夜袭而死的是项梁,只不过与田儋不同的是项梁的死是因为轻敌被杀。
与田荣相比,田儋更加具有唇亡齿寒的大局观,这一点他跟项梁有着相同的特质。
如若他俩没有这么早的兵败被杀,秦末的多阶层联合反秦起义很可能会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他俩会在合作中竞争,更会在竞争中互相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