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工场老板带头偷黄金!5900 万赃物藏新界仓库,香港 “内鬼作案” 为何屡禁不止?

凌晨 5 点的红磡工业区还在沉睡,富恒工业大厦 4 楼的打金工场里,6 名员工正围坐餐桌吃早餐。突然响起的沉重脚步声打破

凌晨 5 点的红磡工业区还在沉睡,富恒工业大厦 4 楼的打金工场里,6 名员工正围坐餐桌吃早餐。突然响起的沉重脚步声打破平静,10 名陌生男子在 “熟人” 带领下直奔金库,65 公斤金条、金粉在半小时内被席卷一空 —— 这起涉案 5800 万港元的黄金劫案,让香港警队在 24 小时内紧急出动,截稿前已有11 名嫌犯落网,但主谋仍在逃的消息,再次引发公众对治安问题的关注。

AI配图,非案发场景

一场没有武器的 “温柔抢劫”

这起发生在 9 月 17 日的黄金劫案,作案手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 “精准打击”。据被捕嫌犯供述,主谋是工场三名合伙人之一,他利用对内部运作的熟悉,策划了这场几乎零反抗的盗窃。涉案团伙未携带任何武器,也没有蒙面伪装,仅靠 “生意伙伴搬运货物” 的借口,就让在场员工放松警惕。

匪徒分工明确得令人咋舌:两人控制员工并清空手机,三人直奔金库搬运黄金,其余人负责切断监控线路和锁闭工场大门。被锁在房间的员工直到两小时后才设法报警,而此时三辆涉案车辆已带着价值相当于 2850 万碗云吞面的黄金消失在晨曦中。警方西九龙重案组凭借追踪器信号,在新界一处仓库起获全部赃物,创造了香港近年重大盗窃案的最快破案纪录。

AI配图,非案发场景

7 名被捕者撕开犯罪网络断面

随着 7 名嫌犯的落网,一个由不同阶层组成的犯罪网络浮出水面。警方通报显示,被捕者年龄跨度从 32 岁到 60 岁,涵盖地盘工、清洁工、售货员等蓝领职业,其中一名无业男子还是主谋的远房亲戚。这个看似松散的团伙,却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有人负责踩点,有人提供运输车辆,甚至有超市售货员利用工作便利购买铁链作为作案工具。

最具戏剧性的是主谋的身份 —— 这位工场前任老板因生意纠纷怀恨在心,竟纠集 “兄弟团” 实施报复性盗窃。据员工透露,案发前一周,主谋还以 “清盘盘点” 为由进入工场,实则记录安保死角和黄金存放位置。这种 “内外勾结” 的模式,与 2024 年落马洲金条抢劫案如出一辙,当时四名劫匪也是通过货运公司内部人员获取运输路线。

AI配图,非案发场景

经济压力下的犯罪梯度

这起黄金劫案背后,是香港社会复杂的犯罪生态图谱。保安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整体罪案下降 4.2%,但店铺盗窃却逆势上升,将军澳日出康城超市的偷窃案甚至激增 73%。更令人意外的是,被捕者中八成是该屋苑住户,以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士为主,他们偷走的往往是几百元的生鲜食品。

精神科医生林美玲的临床观察揭示了残酷现实:疫情后香港中产面临的供楼压力、失业风险正在催生 “压力型犯罪”。她接触的个案中,有家庭主妇因丈夫减薪而偷窃日用品,也有白领通过盗窃寻求心理释放。这种经济压力传导到犯罪领域,形成了清晰的梯度 —— 从超市偷窃到黄金劫案,涉案金额差异背后是相同的生存焦虑。

AI配图,非案发场景

黄金之城的监管漏洞

作为全球第三大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每年处理超过 600 吨黄金交易,却难防 “家贼难防” 的困境。业内人士透露,打金工场普遍存在 “三轻三重” 问题:重生产效率轻安保投入、重人际关系轻流程规范、重现金交易轻电子记录。本次案发工场甚至未安装红外报警系统,监控硬盘也被轻易取走。

这种监管松散为犯罪提供了温床。2016 年粉岭 2268 万金条劫案、2020 年珠宝店百万金器抢劫案,再到本次 5900 万黄金失窃,几乎都重复着相似剧情:内部人员泄露信息、安保措施形同虚设、赃物通过地下渠道快速变现。虽然警方破案效率显著提升,但犯罪手法的迭代速度,仍对监管体系提出严峻考验。

夜幕下的红磡工业区已恢复平静,被追回的黄金在警署证物室等待司法程序。这场惊动全城的劫案,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香港的治安现状:整体犯罪率下降的背后,是经济压力催生的新型犯罪形态,是传统行业监管滞后的现实困境,更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迷失。当警方仍在追捕在逃主犯时,这座城市或许更需要思考:如何筑牢防范犯罪的社会堤坝,让更多人不必在生存压力下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