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史记注解》之诸侯王年表2
太史公司马迁说上古之时大臣的功劳等级有五种,用良好的品德安定宗庙社稷的叫做勋,用言语外交来保卫国家利益的叫做劳,用武力讨伐不臣的叫做功,制定相应规范的叫做伐,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的叫做阅。
封爵的誓言说削减黄河的险阻,降低泰山的阻碍,让国家能够永久的安定,让天子的恩惠能够传到偏远的地区,教化那儿的人。
王朝的开创者没有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久远传承的,因此他们的想方设法的制定根本制度来做保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统治却逐渐衰落了。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八百里,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我阅读汉高祖分封功臣这部分的时候,看到刚开始受封的侯到后来失去他封地的原因和外界传闻的差距非常大。
《书》中记载说刚开始的时候有上万诸侯国,等到传到夏商时期,这些诸侯国也就只剩几千了,等到周统治的时候,就只封了八百诸侯,周幽王、周厉王之后,所能够见到的诸侯王就只有《春秋》之中记载的那些了。
《尚书》中记载有唐尧、虞舜封的诸侯,他们能够传承千年,自己忠心耿耿的护卫天子,这难道不是因为天子品德良好,他们愿意遵守天子制定的规则吗?
汉朝平定天下的时候,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天下刚刚平定那些大的城池没有人管理,百姓都跑出去逃难了,因此城中人口数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大诸侯能够统治的人口也不过一万户,小诸侯只有五六百户。
经过历代的休养生息,百姓都回到了故地,人口得到了繁衍,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立下大功的人他们所管理的百姓已经有四万户左右了,就是小诸侯管理的百姓也已经翻倍了,生活越来越富足。
诸侯的子弟越来越越骄奢淫逸,他们忘记了先辈传下来的良好品德,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虽然只过了一百年左右,但是当初那些有功劳诸侯仅仅剩下了五个还有封地,其他的都因为子孙肆无忌惮的行为剥夺了封地,都被消耗完了。
当初制定的法律虽然也不严密,但是他们之所以轮到我这样的下场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敬畏之心,不把当时的禁令放在眼中随意违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