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有一个细节,暴露出贾家已经正式进入末世。
查抄大观园后,王熙凤血山崩加重。请了太医之后开出药方,需要配制调经养荣丸。原文写道:
因用上等人参二两,王夫人取时,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王夫人看了嫌不好,命再找去,又找了一大包须末出来。
万般无奈之下,王夫人只好去找贾母。鸳鸯找出一大包人参,但经太医诊治已经过了有效期。
为了给王熙凤治病,王夫人只能派人到外面去买。
此时薛宝钗正好在王夫人房里,见此情形她出言阻拦:
“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夥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
王夫人对此自然称好,薛宝钗出去一会儿将此事办妥,两人谈论家境之际,不仅感慨万千。
王熙凤配药需要人参,王夫人托人去买,薛宝钗可以出手相助。那么林黛玉配药用人参怎么办?
林黛玉配药用人参有两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贾母通过药房直接给她配。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一进荣国府,众人看她风流体态,就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细问之下,得知她一直在吃人参养荣丸,一进当即说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第二个渠道,向王夫人申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贾宝玉受到紫鹃训斥后,魂魄失守,心无所知,随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巧遇雪雁。原文写道:
偶值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从此经过,忽扭项看见桃花树下石上一人手托着腮颊出神,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据此推测,林黛玉所用人参养荣丸,可以由贾母安排;但是她食用人参,王夫人不可能供给,毕竟王熙凤配药人参,都需要薛宝钗外出找人购买。所以,林黛玉治病所用人参,王夫人不会提供,薛宝钗也不会主动帮忙。
那么林黛玉是不是可以向王夫人申请,或者通过贾宝玉向贾母暗示呢?
首先,林黛玉不敢惊动王夫人。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当众询问林黛玉是否服用鲍太医所开药丸。林黛玉明确说贾母不让服用,但是王夫人听而不闻,从薛宝钗口中得知天王补心丹的药名后,马上派人去购买。
很多人不理解王夫人的行为。其实她不是不服从贾母的安排,而是人参实在供不起。
要知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参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清代中期,优质人参的价格堪比黄金。有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一等参每斤售价达六百两白银,而一个七品官员的年俸也不过四十五两。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加时,曾写道“阿谁肯与猪肝食?反使真材泣路歧”,道尽了无钱买参治病的辛酸。
对于这种处境,林黛玉心知肚明,她曾经跟薛宝钗说过自己处境。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薛宝钗私下提出,让林黛玉少吃药,多吃一点燕窝补养身体时,林黛玉说出自己的难处: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荣国府里人看客下菜碟,她们看不起林黛玉,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即使能从王夫人要人参,也吃不痛快。等到王熙凤配药都人参可用时,林黛玉根本不可能再去找王夫人要人参。
对于林黛玉的处境,薛宝钗自然知晓。对于荣国府已无好人参可用,薛宝钗也心知肚明。但是王熙凤需要人参,她可以出手相助,林黛玉需要人参,她却不会慷慨出手。
为何为会这样?
因为贾府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贾探春所说的情况薛宝钗自然知晓,所以她假借查抄之事直接搬出大观园。
好的时候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差的时候信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浸透在薛宝钗骨子的商人思维,让她一切以利益为重——帮助王熙凤可以,帮助林黛玉分时候,好的时候锦上添花,坏的时候视而不见。
这种想法和做法一直伴随薛宝钗终生,后来薛宝钗成功嫁给宝玉。贾府没落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落难,薛宝钗再也没有像主动买药那样,对王熙凤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所以,薛宝钗精明能干,会做顺水人情,也帮助过不少人,但是却没有人真正喜欢她——因为她太功利、太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