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是吹,在中国吃驴还得这10个地方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里,五千年前的驴骨还带着敲痕,古人吸尽骨髓,把肉煮透填肚子,这是吃驴肉最早的实据。北魏《齐民要术》写养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里,五千年前的驴骨还带着敲痕,

古人吸尽骨髓,把肉煮透填肚子,这是吃驴肉最早的实据。

北魏《齐民要术》写养驴时补了句“肉味胜羊”,这话像颗种子,让驴肉慢慢脱了“救饥”的标签。

唐代驿站的老驴会流进市井,长安东市的摊子前,粗瓷碗盛着驴杂汤,油花飘在汤面。

脚夫放下担子蹲路边,吸溜一口,热汤顺着喉咙暖到心口。

到宋朝,《东京梦华录》记着“驴肉脯”,小孩攥俩铜板,

就能从货郎那换块嚼着带劲的肉干。

如今河间驴肉火烧还是老样子,面团烤得咬着脆,里头的驴肉剁得细碎,油香裹着肉鲜。

从五千年前的敲骨吸髓,到现在咬一口的满足,

驴肉从没进过王侯宴席,却凭着实在的香味,

在平民饭桌上扎了根,一扎就是几千年。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最会吃驴肉的十个地方……

大城驴肉

河北大城县的“地上珍品”,自晚清起便香飘四野。

李莲英曾将其献予慈禧,得誉“地上珍品”,从此名震四方。

选用本地五年生黑龙港河毛驴,配二十余味祖传秘方,经二十余小时慢火酱制,

肉质鲜嫩如脂,肥而不腻,连骨髓都浸着香料的醇厚,那叫一个地道!

如今大城驴肉已成“三宝”之首,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摆一盘,

配烧酒、夹大火烧,嚼着是烟火气,

咽下是百年传承的滋味,连外乡人都得喊一句:“真得劲!”

赵县咸驴肉

地道河北味!

这口“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传说,得从清末固城村说起,

当年刘姓屠户走西口学得内蒙卤艺,回乡支锅焖驴,用百年老汤“锁”住鲜香。

如今固城村五分之一人家围着驴肉转。

讲究“大火攻腥、小火焖魂”,肉切得透亮,

咬着酥软不柴,胶质在舌尖化开,咸淡刚好不齁嗓,配口老酒那叫“得劲儿”!

这驴非普通驴,是华北小毛驴,体高不过米一,肉细如丝。

制作更绝:生肉铺驴骨防焦,加秘料袋压铁篦子焖十四五个钟头,盐分渗得透却不抢味。

如今“全驴宴”火遍石家庄,驴排、驴杂、驴焖子配驴油烙饼,

2018年还评上“石字号”美食。

上党腊驴肉

山西长治上党特色。用的是晋南良种驴,明清时曾是宫廷贡品。

当地民谣“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流传至今,腊月制肉的传统可溯至唐宋,与凉粉、酥火烧并称“长治三宝”。

明太祖朱元璋私访潞州时,就独爱这口腊香,

逢年过节家家必上这道菜,堪称“太行山的味觉密码”。

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经十二时辰老汤慢炖,融入二十余味草药香料,

出锅时色泽红亮如琥珀,咬一口筋道弹牙,满嘴生香。

最地道的吃法是夹在酥火烧里,配二两潞酒,那叫一个“解馋赛过年”!

河南沁阳闹汤驴肉

三百年非遗老味道!

选用太行山散养毛驴,老汤熬足八小时,汤沸如“闹春”,故得此名。

乾隆南巡曾赞“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本地人更爱说“杀驴胡同”里飘出的香,那可是豫西北驴肉江湖的“CBD”!

肉质鲜嫩如脂,咸香透骨,咬一口满嘴生香。

切片蘸蒜汁,配烙馍卷大葱,那叫一个“得劲”!

如今已是地理标志产品,老饕们追着吃,

连驴骨汤都熬成乳白胶质,喝一口暖到心尖尖。

敦煌驴肉黄面

是甘肃敦煌的“非遗味儿”,属“敦煌八大怪”之一。

顺张黄面馆从清朝末年传下来,

五代人守着这口“细如龙须、长如金线”的黄面,小麦粉加蓬灰水(戈壁蓬草烧的草木灰),

揉出的面筋道透亮,久煮不坨,配着酱驴肉,

一口面一口肉,那叫“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

黄面得配“酱驴肉”,选3-5岁河西驴,老汤焖72小时,肉酥烂不塞牙,切薄片能透光,

蘸点蒜汁儿,香得跺脚!

当地人管这吃法叫“吃肉带面”,讲究个“面要筋,肉要嫩,汤要醇”。

凤翔腊驴肉

陕西宝鸡凤翔“西府四绝”之一,始于清咸丰年间。

选用关中草驴后腿,经硝盐腌压20天、阴凉风干30天,

再以松木柴火配18味香料慢炖6小时,最后浸驴油定型。

成品色如琥珀,切面半透明似玛瑙,入口先觉烟熏焦香,

细嚼渗出五香余韵,后味回甘绵长。

慈禧西逃时尝后赞“香而不腻,淡而不俗”,成了贡品级特产,现列宝鸡非遗名录。

当地人常说:“嘹咋咧!吃腊驴肉,喝西凤酒,才叫个美!”

广饶肴驴肉

得从清同治十二年说起。

崔万庆武举人举荐下,它成了兵部差务府专供,

连康有为路过都馋得赋诗:“当年不知驴肉美,何事扣门却芳香”。

广饶人不产驴,偏从新疆、宁夏挑成年驴,配17味“肴药”,

白芷、八角、豆蔻在老汤里滚出药香,急火三小时,再文火焖五小时,

肉得压进汤里,油得控得恰到好处,出锅时紫红透亮,

硬实却易嚼,香而不腻,夏天蝇不叮虫不咬,全因那味“药”。

当地有句俗话:“看孙子故园,品肴驴肉”,

这肉不光下酒,还补气血、壮筋骨,老少皆宜。

春节时销量翻十倍,成了年货顶流,

广饶人守着这锅老汤,守着百年非遗的烟火气,

吃的是肉,嚼的是文化,香得实在,香得踏实。

高唐驴肉

山东聊城高唐县的“鬼子肉”,三百年前就上贡朝廷,乾隆爷吃了直咂摸嘴儿。

德州驴肉细嫩,宰前灌盐水遛圈,老汤里泡足三十味草药,

酱紫透亮,烂而不散,香得直窜鼻子眼儿!

当地人称驴为“鬼”,故得此名,清末还出口日本东南亚,

如今“无驴肉不成宴”,六月六饼卷驴肉孝敬爹娘,是鲁西人心里的人间至味。

夹块肉塞嘴里,软乎得像化在舌尖,咸香裹着草药香,不腻人!

酱驴肉,肉烂不散、香而不腻,远销京沪,真恣儿!

保定驴肉

源自徐水漕河镇,宋代漕帮盐帮争斗后,驴肉夹火烧成街头美味。

康熙曾微服尝鲜,遣人专购,今已列省级非遗。

太行驴肉配20味调料,经“大火攻、小火焖、油盖顶”25道工序,

卤制24小时,肉酥软不柴,肥而不腻。

保定人早餐必配驴火,火烧外酥里嫩,夹热驴肉、驴板肠,

配小米粥或驴杂汤,一口下去“滚烫人生”直抵心尖。

这味“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不仅是舌尖享受,

更是游子乡愁的解药,藏着保定人“滚烫”的市井烟火气。

河间驴肉

河北沧州河间的非遗美食。

选用渤海驴,肉质鲜嫩,经酱制后香而不柴。

唐太宗李世民曾赞“好吃”,乾隆下江南时误食剩饼夹驴肉,赐名“蛤蟆吞蜜”,至今仍传为佳话。

当地俗语“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火烧的”,道尽百姓对它的喜爱。

火烧外皮酥如雪、薄似纸,夹着酱驴肉、焖子或青椒,

咬一口,酥脆与鲜嫩在嘴里“打架”,肥肉不腻,瘦肉不柴,热乎劲儿直钻嗓子眼。

如今,河间驴肉火烧年产值超72亿,

成为“非遗”美食,街边老铺子一开火,

整条街都飘着五香味,是刻进骨子里的烟火气。

那口香味飘了五千年,还在街角打着转。

你蹲在路边摊,捧起粗瓷碗,热汤的白气模糊了脸。

刀切过案板,肉碎进火烧,人们埋头咀嚼,没人谈论历史。

但骨头里的敲痕,早已刻进日常的每一餐,

这就是活着,

胃里踏实了,日子便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