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将军振臂一呼,士兵为何舍皇帝而从之?

皇权至上下的悖逆现象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皇权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视为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万民 ,所谓 “普天之下
皇权至上下的悖逆现象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皇权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视为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万民 ,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朝堂之上的高官显贵,到乡野之间的普通百姓,理论上都应毫无保留地效忠于皇帝。皇帝身着龙袍,端坐龙椅,手握玉玺,象征着对国家绝对的统治权,其诏令便是不可违抗的圣旨,稍有忤逆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皇权至上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当将军造反时,麾下的士兵往往选择听从将军的号令,而不是坚守对皇帝的忠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呢?

历史上的造反实例

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大军反叛,这场叛乱持续长达八年之久,几乎将大唐盛世拖入深渊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掌控着大量军队,麾下士兵众多,他们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大片领土,洛阳、长安两大都城先后沦陷,唐玄宗被迫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发生哗变,杨贵妃香消玉殒。这些士兵在安禄山的带领下,与朝廷军队展开激烈厮杀,全然不顾他们本应效忠的是大唐皇帝。

再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掌握着后周的军事大权。在陈桥驿,他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发动了陈桥兵变,随后赵匡胤顺利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那些参与兵变的士兵,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赵匡胤这边,助力他完成改朝换代的大业,全然不顾后周皇帝尚在,曾经的忠诚誓言仿若云烟。

士兵 “易主” 的原因剖析(一)直接利益的捆绑

在古代军队体系中,士兵们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些很大程度上与将军紧密相连。士兵的军饷发放、物资补给、赏赐分配以及晋升机会等关键利益,往往都掌握在将军的手中 。以李广利出征匈奴为例,他作为贰师将军,手握重兵,士兵们的军饷、战利品的分配都由他说了算。当他试图通过深入匈奴腹地立下战功来赎罪,以挽救因巫蛊之祸而被下狱问罪的妻儿之时,士兵们虽深知此去凶险,却依旧跟随他前行。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利益与李广利息息相关,只有听从他的指挥,才有获得赏赐和晋升的可能。若违抗将军命令,不仅当下的利益会受损,未来的前途也将一片黯淡 。这种利益的捆绑,使得士兵在面临抉择时,往往会将个人利益置于对皇帝的忠诚之上,毫不犹豫地选择听从将军的号令,哪怕是踏上造反这条不归路。

(二)紧密的情感纽带

一位爱兵如子的将军,与士兵之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力量不容小觑。南宋时期的岳飞,他所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岳飞对士兵关怀备至,士兵们对他也是忠心耿耿,甘愿为其赴汤蹈火。在战场上,岳家军将士们紧密团结,凭借着对岳飞的信任和深厚感情,屡立战功,让金兵发出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的感叹 。明朝的戚继光同样如此,他组建的戚家军在抗倭战斗中表现卓越,戚继光注重士兵的训练和生活,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对他充满敬意和感激。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忠诚,使得士兵们在将军造反时,会不假思索地追随将军,在他们心中,将军的命令就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超过了对皇帝的忠诚 。

(三)严苛的军令威慑

在军队之中,“军令如山” 是铁一般的准则,违抗军令的后果极其严重,往往是立即处决。士兵们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的军令环境之下,内心对将军的命令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恐惧 。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马谡因违抗军令,丢失街亭,导致蜀军北伐失利,尽管他与诸葛亮情谊深厚,但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还是忍痛将其斩首。在古代军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士兵们深知,违抗将军的命令,瞬间就会人头落地 。而相比之下,不听从皇帝命令的后果,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显得相对遥远和模糊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士兵们在面对将军造反的命令时,即便明知是大逆不道之事,也会因畏惧军令而选择服从。

(四)模糊的信息认知

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极为困难,交通和通讯手段落后,普通士兵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对朝廷和皇帝的了解极为有限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将军及其身边的将领传达,这就使得将军更容易通过信息控制来影响士兵的认知和判断 。将军可以在军队中宣扬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将造反的行为包装成正义之举,让士兵们相信他们是在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而战 。安禄山在造反时,就声称自己是奉密诏讨伐杨国忠,清除朝廷奸佞,他麾下的士兵由于缺乏对朝廷真实情况的了解,很容易就被他的言论所蛊惑,跟随他一同反叛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模糊性,为将军造反时赢得士兵的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

皇权的制衡之策(一)制度设计的防范

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历代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 。秦汉时期,虎符调兵制度盛行,虎符被一分为二,一半由皇帝保管,另一半交给统兵将领 。只有当两半虎符完全契合,同时伴有皇帝的诏书,将领才能调动军队 。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将领无法擅自调动军队,大大降低了武将造反的风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虎符调兵制度极为重视,将其作为控制军队的重要手段,确保了国家的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到了宋朝,统治者为了避免武将拥兵自重,采取了更为复杂的制度设计 。兵权被分离,枢密院拥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遇有战事,由皇帝临时任命率臣领兵出征,战争结束后,将领交出兵权,军队回归原驻地 。同时,宋朝还实行更戍法,规定军队定期更换驻地,而将帅不随军转移 。这样一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有效地防止了武将与士兵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集团,避免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常常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 。

(二)人事任免的把控

皇帝对军队高层人事任免的把控,也是确保军队忠诚的重要手段 。皇帝会任命自己的心腹武将为将军,这些将领深受皇帝信任,与皇帝的利益紧密相连,自然会对皇帝忠心耿耿 。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深受汉武帝信任,他们多次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卫青出身低微,因姐姐卫子夫得宠于汉武帝而有机会进入仕途 。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皆源于汉武帝的信任,因此对汉武帝忠心不二 。霍去病同样如此,他年少得志,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汉武帝的忠诚,成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 。他们在军事行动中,始终以汉武帝的命令为最高指示,为维护汉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

除了任命心腹武将,皇帝还会对军队将领进行定期考核和调动 。通过考核,皇帝可以了解将领的能力和忠诚度,对于表现出色、忠诚可靠的将领给予晋升和赏赐,对于能力不足或有谋反嫌疑的将领则进行惩处或撤职 。同时,定期调动将领的职务和驻地,使将领难以在一个地方长期经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

总结与启示

古代士兵在将军造反时选择跟随将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利益的诱惑、情感的羁绊、军令的威慑以及信息的误导,使得他们在忠诚的天平上倾向于将军一方 。而皇帝为了维护军队的忠诚,在制度设计和人事任免上费尽心思,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难以完全杜绝叛乱的发生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军队的忠诚问题关乎王朝的兴衰存亡,一个稳定的政权离不开一支忠诚可靠的军队 。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者应注重与成员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关注成员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透明与畅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团结一心、忠诚可靠的团队,无论是在商业竞争的战场,还是社会发展的道路上,都能勇往直前,实现共同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