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注意!公司不发工资条,违法

最近,后台收到小伙伴的私信,问不发工资条违法吗?答案:不发工资条是违法的!用人单位应当发放一张工资单给劳动者,并要求劳动

最近,后台收到小伙伴的私信,问不发工资条违法吗?

答案:不发工资条是违法的!用人单位应当发放一张工资单给劳动者,并要求劳动者签字确认。

那公司不发工资条该怎么办呢?今天小保就好好跟大家谈谈工资条这件事。

公司不发工资条,违法!

你知道吗?在2019年施行的新个税法中,对工资条上的一些展示项目做出了明确要求。如果不提供意味着什么呢?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版)第十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并向纳税人提供其个人所得和已扣缴税款等信息。

对企业中的普通职工而言,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都算做个人所得。

依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稿酬所得的收入额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也就是说,单位发工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后,不向员工提供类似“工资条”的个人所得和已扣缴税款等信息,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

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注意!小小一张工资条,包含了诸多劳动权益。

工资条不仅能反映员工每月工资总额,还能判断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个人所得税。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工资条可以作为劳动仲裁的重要证据。

工资条学会六看一保存

一张小小的工资条,里面有很多细节也会涉及到劳动纠纷。

因此我们HR在制作工资条时,也要根据这些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1、看工资条工资条的时间可以体现公司的工资是否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时间发放。用工单位应当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工资,如遇法定休假节日或休息日,通过银行发放工资的,不得推迟支付工资;直接发放工资的,应提前支付工资。(对于不发放或者延期发放并下个月还不到账的)

如果时间上拖欠工资,员工可以以此为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所以HR在制作工资条需要仔细查看时间。

2、看工资总额和分项HR要注意工资条上面的数字,是否按劳动合同签订的数额足值发放,用工单位不可以用实物代替货币工资。除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个人缴纳费用、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其他项目非特殊情况不得扣除。单位也不得随意调整约定好的分项工资。3、看是否符合最低标准前文也说了,公司支付的工资是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因此HR也要注意这一点。另外,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

4、看五险一金HR需要看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这几项费用是否已经从用人单位扣除进到员工自己的个人账户?

是否按当地标准进行缴纳?5、看个税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代扣个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为5000元。

6、看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企业HR,需要查看企业年金缴费情况。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具体而言,可查看企业缴费是否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以及职工个人缴费情况。

7、保存每个月的工资条,都应当妥善保存。

在很多劳动争议中,工资条、考勤记录等都可以作为仲裁证据。

公司不发工资条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发放工资条需承担法律责任,分为行政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

关于行政责任,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但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则予以了明确。比如: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五项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对用人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五)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其工资清单的。”

《江西省工资支付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编制、保存工资支付表或者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工资清单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同时,若用人单位不发放工资条,侵害了员工的知情权,员工可以向当地执法机构举报,对员工造成损失的,应依照侵权责任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另外,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供有关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材料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或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工资数额及其他有关证据作出认定。